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雨城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工作扎實推進。黨員干部傾心傾力、攻堅克難,明確地質災害防治使命擔當,強化隱患排查、宣傳培訓、監測預警、避險轉移、應急處置、工程治理,全力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強化隱患排查 構筑安全“防線”
聯合鎮、村對轄區地質災害隱患點、重點威脅區和人員密集區進行拉網式排查,做到隱患不留死角、不留盲區。累計排(核)查地質災害隱患點95處,確定銷號31處,核定納入監測64處,復核已銷號隱患點23處,排查在建工程9處,發放 “避險明白卡”和“防災明白卡”479份,更新制作完成64處隱患點警示標牌、撤離路線牌128張。根據隱患點變化情況,制定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落實監測員、防災責任人,并全部更新入庫,構筑了區、鎮、村、組、點“五位一體”安全“防線”。
強化培訓演練 夯實避險基礎
采取集中授課、播放地災防治典型案例、發放宣傳資料、現場咨詢等方式組織13個鎮(街)分管領導、監測員、國土員、青年志愿者、威脅群眾分5個片區進行專題培訓,聯合鎮組織形式多樣、注重實效、操作性強、具有代表性的應急避險演練64次,覆蓋率達100%,積極開展“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珍愛美麗地球,守護自然資源”和“青春志愿·守護生命”活動,發放宣傳資料800余份,切實提高群眾在遭受突發性地質災害時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防災避險的自救能力。
強化防治工程 搭建防災“籬笆”
積極爭取上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5655.52萬元,實施排危除險19處、治理工程8處、專業監測16處、風險調查評估等災后重建項目,項目均在汛前主體竣工,在5月2日暴雨期間發揮防災效益。防治工程通過修建抗滑樁、擋土墻、排水溝、攔砂壩、防護網、防護堤等工程防止崩塌、邊坡失穩、滑坡及小型泥石流地質災害的發生,有效減少農村居民的經濟損失,筑牢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防護罩,保障正常生活、生產,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同時保護農村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不被破壞,有力改善生態環境,切實固牢群眾生活、生產基礎保障,切實消除隱患。
(雨城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