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李賀在詩作《竹》中贊美竹的妙用:“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在雨城區周公山鎮新榮村龍河新竹編合作社,新榮村村委會副主任、周公山鎮人大代表孫新勇帶著126名社員,將一根竹子編織出各式各樣的竹制品和工藝品,同時也“編織”出了屬于新榮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秀絕活
篾條當絲線
指尖有才藝
把不足5毫米厚的竹片,分成18層竹篾條,再選取其中最有韌性的一條,就是孫新勇制作竹編工藝品的原料。
5月21日,記者沿著翠竹起伏的周公河而上,在距“西蜀第一湯”周公山溫泉不遠的龍河新竹編合作社工作間里,3名當地婦女正坐在工作臺前聚精會神捻動指尖,篾絲隨手指交錯,仿若織布,又如繡花。
合作社展廳中,一幅幅畫作、一尊尊器皿或掛于墻上或靜置展臺,有山水、花鳥、羅漢、熊貓、駿馬和詩詞字帖等,皆為竹絲編織而成。
“墻上掛的是竹編平面畫,這樣一幅畫需要半年時間才能制作完成。”孫新勇指著一幅長約1.6米、寬約1米,名為《中華國寶圖》的畫作說。畫面上,三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山野中玩耍,翠竹傍身,十分生動。
最近,孫新勇正在編織一幅尚未完成的熊貓畫,這是非常需要耐心、毅力以及穩定性的精細活,靠手指和簡單的工具,操控細如發絲的竹絲,讓它們按竹編者的意圖排列組合,一旦出錯整個作品就將廢掉,同時損失的是大量時間、精力和價格不菲的竹絲原料。
竹編平面畫,需要事先將底圖打印在一張紙上,然后用兩種同樣厚薄、同樣寬窄、不同顏色的竹絲進行編織,兩種顏色的交織,便構成了惟妙惟肖的竹編平面畫。而工藝類似的瓷胎竹編,則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圖案以竹編方式,附著在瓷器、砂器或玻璃制品上,對一些特定器物進行二次藝術加工,增加其藝術美感和藝術價值。
一幅竹編平面畫,價格數百元、數千元甚至數萬元不等,看其工藝復雜程度和尺寸大小而定,且因其小眾化,合作社一般按訂單生產。市場需求更大的瓷胎竹編和精裝藏茶包,則是合作社社員賺錢的主要渠道。“熟手一天能編6至10個瓷胎,一個瓷胎價格在45元左右。”孫新勇說,工藝更為簡單的藏茶包,一個則在幾元至十幾元不等,熟練工一天能編幾十個。
當前,該合作社有社員126人,其中多為留守在家的中老年婦女,她們依托合作社的訂單和銷路,從事竹編工藝品賺取收入,既能顧家又能賺錢。為此,市婦聯還特意將“雅安市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竹編培訓基地”設置于此。
該合作社制作的竹編藝術品,對內銷往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歡迎;對外銷往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銷售金額達400余萬元。
謀創新
潛心搞鉆研
篾匠也文藝
周公山鎮滋潤多雨的氣候條件,適宜竹子生長,而新榮村就藏在數十萬畝翠竹海洋之中。
在我市林竹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篾匠”“竹匠”自古有之,桌椅板凳、撮箕掃帚等常見生產生活用品用具,也都出自他們之手。對于在竹林中生活的人來說,從不缺乏耐心和細心,但藝術審美和創作想象力卻不是天生就有。
自從孫新勇記事起,他的父親和村中不少年紀相仿的人,便一直延續著祖輩從事的職業——篾匠。
每當看著篾條在父親手中翻飛,一個個器具逐步成型,孫新勇就感到十分敬佩。但父親卻嚴厲禁止他摸篾條,為此,少年孫新勇只能偷學偷練。在12歲那年的寒暑假,孫新勇被父親送去學砌磚,隨后近30年里,他便一直與水泥磚頭打交道,并靠做工程賺錢養家,直到2010年,41歲的他被村民選為當地村干部。
成為村干部后,孫新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村務管理上。后來,他索性專門搞起了竹編,眼界更寬闊的他,此時也有更遠大的抱負:把兒時愛好和村里的發展結合起來。
十幾年的“包工頭”經歷,讓孫新勇學會了分析和研判市場。經過考察,他發現了竹編增收的第一條路——編織藏茶包。“當時,市場上一年有300萬個藏茶包的需求量。”孫新勇說。
2014年,龍河新竹編合作社正式成立。孫新勇聯合同樣懷揣竹編夢的陳升煥和何松穎,從3個人起步,開始教大家編精品藏茶包,社員編好后合作社再回收統一銷售,一年銷售量六七十萬個。
隨后,孫新勇等人漸漸不滿足于做藏茶包,他們覺得,竹子還能玩得很文藝。經考察,他們發現,竹子還可以制作高端產品。
通過潛心學習、研究、創新,目前該合作社的竹編產品,包含了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瓷胎竹編三大系列。平面竹編包括平面竹畫、隱形竹畫、竹字等工藝品,立體竹編包括常見生活用品和藏茶包、燈籠等,瓷胎竹編包括茶具、竹瓶等日常用品和工藝品。而這也實現了竹編產品由“簸箕、背簍”等粗加工,向“竹畫、工藝品”等精深加工不斷提升。
話振興
升華傳統技藝
挖掘綠色財富
隨著竹編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以及市場的不斷打開,來學習竹編的人也不斷增加。在此,孫新勇三人的分工也逐步明確起來,孫新勇負責銷售,陳升煥負責產品創新和專職竹編教學,何松穎負責產品制作。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孫新勇常在全國各地跑,一邊借鑒先進經驗,一邊推銷合作社產品。陳升煥也在全國各地跑,參加各種文旅活動和研討交流,不斷提升周公山竹編的知名度;何松穎也沒閑著,從藏茶包到竹編平面畫,他都要進行嚴格質量把關。
在增收路上,竹編確實幫了新榮村人一個大忙;在振興的路上,竹編依舊有無限的可能性。
孫新勇算了這樣一筆賬:一噸原竹做成藏茶包,可帶來4000元收入;做成瓷胎可創造4萬余元;若做成平面畫,效益將無限放大,甚至100萬元也只是一個起步價。
但價格越高的藝術品,對竹子的要求就越高,對工藝的要求也越高,一株竹并非全身都能做成平面畫和瓷胎,那如何讓剩余部分也產生價值和效益呢?
“解題思路就是創辦竹加工廠,通過加工廠制作拉絲、制片、制作竹家具等,將竹全身都利用起來,進一步擴大竹子的附加值。”孫新勇說。
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下,以合作社的名義,新榮村新建了一個竹加工廠,作為新榮村的集體經濟來源之一。孫新勇仔細考量過,竹加工廠一天可消耗20噸竹子,經加工處理,一噸賣價在1200元左右,除去人工、電力等成本,一噸竹子至少能帶來60元的純利潤。一天就是1200元,一年就能為集體經濟增收40余萬元。“滿山的竹子都是新榮村的綠色財富。”孫新勇說。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把河山裝成錦繡,把林竹繪成丹青。這是孫新勇的終極理想,也是竹編藝人們眼中新榮村的振興之路。
(王樹奎 王金貴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