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少了,環境好了,我們住的舒服,游客看到安逸,就更愿意來了,一舉兩得,肯定開心啊。”碧峰峽鎮隴西村村民、丁香田園老板丁桂麗說,花小錢,卻辦成了大事,村里個個都夸垃圾分類好。
隴西村位于雨城區北線片區,隴西河畔,雅上線貫穿而過,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840戶2866人。沿著雅上線前行,不久便來到了隴西村,青山綠水間,青瓦白墻的民居掩映其中,陽光灑落在屋頂樹梢,點綴在河面。遠遠望去,波光粼粼的隴西河、岸邊的青樹翠蔓與錯落有致的房屋融為一體,展現出一幅美麗新農村的畫卷。
然而,以前的隴西村環境衛生并不是這樣的。
碧峰峽鎮人大代表、隴西村村委會副主任吳文龍告訴記者,以前村里處理垃圾的方式是在農戶較為集中的地方修建垃圾池,周邊農戶將垃圾丟進垃圾池,再定期轉運至處理點,但由于住戶多,產生的垃圾量大,再加上清運不及時,不僅經常垃圾爆池,而且腐爛垃圾臭氣熏天,風一吹,白色垃圾亂飛,嚴重影響村容村貌,群眾對此也是怨聲載道。
為切實解決民眾訴求,隴西村組織開展垃圾分類處置專題研究,全覆蓋走訪村民,收集了解實情,多次召開村“兩委”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反復討論解決方案,并組織村民代表赴名山區解放鄉高崗村學習垃圾分類處置先進經驗。
“確實要走出去才能看得到差距,村民也能更直觀的感受到垃圾分類人人都能做到。這種花錢少、污染小的方法也值得學習。”吳文龍說,參觀完高崗村的垃圾分類模式后,村民們很受觸動,紛紛表示會積極配合村委會的工作。
隨后,隴西村結合所學經驗,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垃圾分類法。立機制,充分發揮村民監督會、人大代表帶頭行動的作用,與村民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實行門前“三包”;建立健全衛生保潔制度、垃圾收集制度、保潔員工作制度,并將垃圾分類寫進村規民約。建隊伍,每月配備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員3名,以戶為單位進行“輪班制”;建立環境整治小組,每半月指定一名村民代表作為垃圾分類處置監督代表;設置公益性崗位,實現垃圾日清理;充分發揮黨員志愿者、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老年人志愿者等服務隊的作用。配裝備,陸續投入13余萬元,用于保潔人員補貼支出,垃圾清運費等,并在自愿參與的原則下,每戶每人每月繳納1元垃圾分類處置費。強宣傳,按照村干部包組、村民代表包戶的原則,一對一進行動員宣傳,并通過開展“垃圾分類紅黑榜”等創新獎懲方式,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
隴西村堅持將垃圾分類處置當作“鄉村生態振興的基礎工程、群眾生活的清潔工程、環保攻堅的保障工程、執政能力的標志工程”來抓,采取有力措施,制定長效機制,為全村群眾創造了一個“環境美、村莊美、道路美、庭院美”的“四美家園”。
隴西村的轉變是碧峰峽鎮全面推動基層治理中的一個縮影。
為扎實開展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實現城鄉環境品質提升,助力鄉村振興,碧峰峽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形成黨建與治理“一盤棋”格局,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開發“黨建+環境治理”模式,塑造美麗新碧峰形象。碧峰峽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志愿者先鋒模范作用,積極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愛國衛生運動等活動,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行動。以院壩為單位,將雅上線(福國村至隴西村)分成39段,形成包段鎮領導、包段鎮干部、包段村干部三級區域包段模式,層層壓實責任,落到人頭,進行區域化管理、分片督戰,構建起了以鎮為面、村為網、組為格、河流道路為線、重點區域為點的網格監管治理模式。著重抓好村莊、學校、衛生院、場鎮、旅游沿線周邊環境衛生整治及農戶畜禽養殖污染和河流“四亂”集中整治等“六項整治”,開展以旅游沿線綠化、河流及山上水源地綠化、森林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等為內容的“一項綠化行動”,確保做到“管理無縫隙、責任全覆蓋”。
構建“黨建+旅游名片”網絡,提質升級旅游環境。碧峰峽鎮將轄區內各黨組織擰成一股繩,連成引領發展和基層治理的主心骨,以共駐共建為前提,發揮模范帶動作用,著力構建“黨建+旅游”網絡。以打造旅游印象名片為目標,充分動員沿線商戶、群眾積極參與,因地制宜引導沿線商戶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形成以旅游沿線環境第一張臉讓游客“感”覺如沐春風,餐飲商戶“第二張臉”讓游客“胃”覺欲罷不能,碧峰峽5A景區風景“第三張臉”讓游客“視”覺流連忘返的三張“印象臉”,從環境治理、形象塑造、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大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步一個腳印從根源上做好抓實旅游發展工作,以實現黨建工作和旅游產業發展雙提升、兩促進。
(黃雅凡 雨城區碧峰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