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從外地回來,正在家里隔離,我感到很恐慌怎么辦?”“我感冒了,擔心是感染了,怕傳染給家人。”“我是一線工作者,工作強度大,心理壓力更大怎么辦?”
“延遲開學,孩子的學習怎么辦……”
“希望能幫助到您,有什么需要的,您隨時微信聯系我。”“體溫36.6度,正常,您不要擔心。”“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你不到人群密集處,注意衛生、做好防護,就能有效防控病毒感染……”“區內水果、蔬菜、糧油等生活用品供應正常,大家不用擔心……”
“說實話,待在家里待久了都要發霉了的感覺,多虧了你們的疏導,我現在心頭好多了,真的謝謝你們。”
受疫情持續影響,無論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還是居家的普通民眾,都難免產生心理困惑和不適,心理“防疫”也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一環。怎么辦?怎樣做?雨城區高度重視,全面啟動特殊時期心理健康服務,多部門、多渠道為多群體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工作。
雨城區委政法委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牽頭的作用,安排部署抗擊疫情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收集多群體表現出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安排部署,并制作《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心理自助手冊》,針對普通大眾容易出現類似的心理問題,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給予解答。區紅十字會、團區委、區婦聯、區檢察院“未雨情”工作室第一時間對外公布免費心理咨詢電話和咨詢公眾號,由專業心理咨詢志愿者為心理受到疫情影響的求助者提供專業支持。
雨城區委宣傳部統一部署疫情宣傳,充分發揮融媒體、政務網站等新聞媒體的優勢,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移動傳播媒介,有效利用大喇叭、廣告牌和街面電子顯示屏等各類宣傳資源,通過開設專欄,懸掛橫幅、粘貼標語、發放宣傳單、發送手機短信、推送短視頻、制作美篇、短視頻等多種方法和形式,深入宣傳中央和省市區委的決策部署,廣泛宣傳疫情防控科普知識,引導全區群眾正確認識和應對疫情,增強防控信心,科學防控、群防群控,消除社會恐慌。
對所有留觀、隔離、疑似人員在進行全程管理、全程服務、全程保障的基礎上,及時關注他們的心理情緒,宣傳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動員他們積極通過網絡加強與外界的交流,通過閱讀轉移注意力,引導他們正常作息、合理宣泄,積極應對疫情、樂觀面對生活。對于居家隔離人員,社區衛生院醫務人員在居家隔離人員家中,一邊進行體溫檢測,一邊了解監測對象的心理狀況,并進行心理安慰和疏導。社區干部、網格員通過電話或微信視頻聯系,及時了解隔離人員的需求和心理動態,第一時間為他們送去了生活用品和關心問候。
及時了解醫護人員心理狀態,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心理支持和精神安慰;要求醫護人員加強與家人、親戚、朋友的溝通聯系,及時釋放和調節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同時,及時解決醫護人員家中困難,消除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后顧之憂,進一步堅定他們同舟共濟、抗擊疫情的決心,確保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樂觀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疫情防控中。
雅安市公安局雨城區分局加強戰時愛警勵警和心理疏導工作,及時啟動戰時表彰獎勵機制,簡化程序、特事特辦,表彰一批戰時戰地先進集體、個人。加大走訪慰問力度,積極幫助參戰民警、職工、輔警解決實際困難,解除其后顧之憂。
雨城區教育局組織教育系統5名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以上資質的教師組成心理志愿服務團隊,通過“一對一”電話心理咨詢、微視頻推送等形式開展師生心理健康防護工作,幫助廣大師生維持積極健康、理性平和的心態,提升疾病防控、情緒管理、心理調適應對能力。區教育局、團區委以“抗擊新冠肺炎,我們齊心助力”為主題,鼓勵倡導學生寒假在家里開展寫一封信、辦一張小報、寫一幅字、繪一幅畫、錄一段視頻等“五個一”活動,廣泛開展愛黨、愛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恩教育。
雨城區人民檢察院“未雨情”工作室開設防疫小課堂,通過線上的方式教未成年人及家長戴好“心理防護口罩”,以減輕疫情對未成年正常的學習、生活的影響。
雨城區婦聯對在市民的咨詢中,對疫情發展的未知、停工對個人收入的影響等現實問題引發的焦慮、壓抑、過度緊張等心理問題求助,得到了志愿者的有效幫助和心理疏導。同時還對因夫妻、婆媳等家庭矛盾引發的求助進行耐心調解。
通過這次抗擊疫情的實戰演練,雨城區社會心理服務基層基礎得到加強,社會心理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疫情不退,“心理”戰役不退;疫情退了,心理服務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