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圍繞征遷工程產生的補償款歸屬、婚姻家庭等矛盾頻發,嚴重沖擊家庭和諧和鄉風文明。近三年來,名山區法院受理的此類案件就有數十起。為實現以家風促鄉風,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名山區法院不斷延伸審判職能,利用巡回審理的司法教育優勢,將法庭搬到群眾中去,真正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
廖某珍與廖某瓊系親姐妹,廖某珍出嫁后其承包地由父母代為耕種,后由于父母年老,該承包地由招婿在家的妹妹廖某瓊耕種并承擔糧、稅、費和享有農業補貼。2007年,廖某瓊將該承包地租給龍某某栽種苗木并收取租金,后由于龍某某未按期支付租金,便用其地上苗木抵償拖欠的租金。
2021年,案涉承包地被征用,村集體按照“占用誰家的承包地,土地款就給誰家”的分配方案,將39454元土地補償款和22160元青苗補償款支付給了承包人廖某珍。兩姐妹因該補償款的歸屬和分配發生糾紛,經鎮村組三級多次調解無果后,廖某瓊及其子鄭某某訴至法院,雙方矛盾尖銳,廖某珍隨即提起反訴。
征遷補償款的歸屬和分配矛盾在當前農村地區頻發,本案兼具該類糾紛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妥善處理不僅能修復親情,還能充分發揮典型案件的示范效應。因此承辦法官采用巡回審理的方式將法庭搬到糾紛發生地,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鎮村組三級干部和廣大群眾旁聽庭審。
庭審結束后,審判法官結合征地拆遷補償的相關案例向旁聽人員宣講相關法律和政策法規,聽取群眾意見并解答群眾問題。巡回審理+普法的雙重效應,讓法治教育既生動有效又精準有力,得到旁聽人員的一致好評。
下一步,名山區法院將不斷優化人民法庭建設,健全以人民法庭為中心,巡回審判點、訴訟服務點、法官工作站、駐村服務隊等為支點的司法服務網絡,協同鎮(街道)黨委政府,做好服務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護航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