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早上,一只嘴巴長長,頭上有一撮毛,黃脖子、黑白花翅膀的小鳥在市檢察院大樓左邊的草坪上正在尋找食物。
這一幕被市檢察院的檢察干警拍了下來。
諾,就是這個小家伙~
發現小鳥在檢察院里出現,檢察干警們都很好奇。于是,咨詢了專業人士。
雅安市森林公安局刑偵治安大隊大隊長李定良介紹,這只鳥是“戴勝”,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不屬于瀕危物種,屬于三有保護動物。他表示,但是“戴勝”在市區還是比較少見。(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而雅安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會長羅向冰則向我們介紹了雅安在鳥類保護方面的努力。
2015年,雅安出版全省第一本區域鳥類觀賞與旅游結合的指南——《雅安觀鳥》,同時,雅安鳥類保護協會進入公眾視野。
2018年,中共雅安市委市政府簽署設立雨城市區鳥類保護觀測點,要求市林業局、市鳥會形成24小時值班機制“緊盯國寶,保證安全”、以保障珍稀鳥類取食,安全棲居和繁殖,打造鳥語花香的綠色發展生態之城。
2019年,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提出建設“濕地觀鳥體驗區”,雅安鳥協設立“金虹雉獎”,鼓勵為鳥類保護事業作出貢獻的人士,并召開雅安記錄505種鳥類和兩條鳥類遷徙線擬似在雅安重疊發布會,本土民間組織自掏腰包舉辦,引起全國媒體持續關注,雅安鳥類成功霸屏朋友圈長達半年。
2020年3月,全國人大頒布“長江流域生物保護法草案”,更嚴格保護水生物多樣性和鳥類食物鏈,將對無法整改和優化水生物的電站與水庫采取關停措施。
在雅安,以政府主導,各界參與的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模式,正在開花結果。
今年3月,雅安鳥協還在市中心鳥島救助過覓食受困的黑頸鶴。
在4月2日,雅安市鳥類愛好者也曾在市區看到母鴛鴦帶著幾只小鴛鴦在青衣江里自由覓食。
也許正是由于雅安市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不少野生動物來與城市與我們做“動物鄰居”。
談到對雅安生態環境以及野生動物的保護,有來自各方的努力,而其中就有一支來自檢察機關的檢察力量。
嘴饞野味 面臨法律追責
“高某某因喜歡吃‘野味’,在所居住的天全縣樂英鄉山上布置獵夾獵捕野生動物。”今年2月2日,天全縣森林公安局通過工作獲悉線索后,依法對犯罪嫌疑人高某某住所進行搜查,發現其房屋側邊垃圾處有疑似豹貓皮毛,在屋內有三支自制火藥槍部件以及兩個獵夾。隨后,高某某帶領公安民警在山上找到12個其放置的獵夾。
當日,天全縣森林公安局以高某某涉嫌非法狩獵罪對其立案偵查,并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
2月3日,天全縣檢察院獲悉案情后,隨即聯系森林公安了解案件相關情況,并提前介入引導偵查。2月16日,天全縣檢察院跟蹤了解案件進展情況。在案件后續推進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檢察機關將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從源頭上嚴懲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行為。
目前,該案在進一步辦理之中。
在疫情防控期間,雅安市檢察院依法對2名“90后”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提起公訴。近期,雅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案件作出一審宣判,兩人均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不僅是這兩個案例。據悉,近年來,雅安市檢察機關立足檢察職能,積極做好“加減乘除”法,努力為野生動物撐起法治“保護傘”。
做“加法”
通過加強跨部門、跨區域外部協作,就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調查取證等方面進行配合,合力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行為,實現“1+1>2”的效果。
建立“檢察+行政機關”一體化保護工作機制。天全縣檢察院牽頭各職能部門,積極探索創新野生動物一體化保護治理體系,從加強重點領域行業監管和行政執法、加大刑事犯罪打擊力度、加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積極開展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等六個方面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建立“檢察+檢察”協作配合機制。雅安聯合眉山、樂山三地兩級十一個檢察機關成立“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青衣江段)檢察官志愿者聯盟”,構建青衣江生態保護“立體網”。漢源縣檢察院、石棉縣檢察院聯合涼山州甘洛縣檢察院共同會簽《瀑布溝水電站水庫跨區域生態保護聯動工作機制》,漢源縣檢察院聯合樂山市金口河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檢察院共同建立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跨區域生態保護聯動工作機制,依法嚴懲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特別是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共筑生態屏障。
建立“部門+部門”內部協作機制。建立刑事檢察部門與公益訴訟檢察部門間環境資源類案件線索雙向移送機制。相關部門在辦案中發現涉及其他部門職責案件線索時,及時將有關情況移送該部門。
做“減法”
通過司法辦案,將懲治違法犯罪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最大限度減少違法犯罪行為以及犯罪行為帶來的生態環境資源損害。
堅持“從快+從嚴”,依法打擊涉野生動物犯罪。對于非法狩獵、非法獵捕、非法販賣、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依法從快打擊。對犯罪性質惡劣、危害后果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的,依法從嚴處理。如備受社會關注的雷某等5人在漢源湖非法捕撈水產品案,雷某等人在禁漁期和禁漁區內,使用禁用方法捕撈水產品,對漢源湖區域內的水生資源造成嚴重的損害,雷某等5人不僅受到刑罰處罰外,還需承擔生態修復補償費用9.75萬元。
堅持“司法+修復”,減少生態損害損失。堅持在辦案中注重運用恢復性司法理念,在嚴肅查處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基礎上,努力使受損生態環境得到補償。石棉縣檢察院辦理的馬某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要求馬某某賠償生態損害損失5000元并在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堅持“檢察+行刑銜接”,及時發現案件線索。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檢察機關與環保、林業、水利等行政部門的溝通聯系,及時發現并督促行政機關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刑事犯罪案件線索。
做“除法”
通過檢察建議、聯合執法、“行刑銜接”等,強化類案預防、注重源頭治理,有效降低野生動物資源遭受損害比率。
堅持“公益+建議”,督促依法履職。探索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工作,充分發揮訴前檢察建議作用,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行野生動物保護職能,共同守護生態平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石棉縣檢察院通過走訪摸排發現劉某某等以食用為目的非法養殖野生動物,可能存在巨大的公共衛生安全隱患,及時立案調查,向有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名山區檢察院針對名山區非法電捕魚犯罪案件頻發情況,反映出相關執法監管部門存在執法力度不足等問題,向負責全區禁漁管理工作的名山區農業農村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該局加強執法巡查和聯合整治力度,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提升執法能力,強化漁業保護宣傳力度。
堅持“監督+預防”,加強源頭治理。石棉縣檢察院多次會同石棉縣森林公安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前往各鄉鎮、餐館、農貿市場開展聯合專項檢查,前往風景旅游區、自然保護區等開展巡護,排查非法獵捕、殺害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嚴禁野生動物流入市場,嚴厲打擊非法獵捕、交易、養殖、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
堅持“檢察+護林員”,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針對在辦案中發現的部分困難群眾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雅安市檢察院與市林業局會簽了關于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護林員助力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從護林員選聘、護林員管理、護林員考評等方面做出了規定,明確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護林員,以達到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目的。
做“乘法”
有效整合多方資源,采取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宣傳,著力營造野生動物保護良好法治環境。
依托法治教育基地平臺。寶興、天全、滎經分別與當地相關部門建立“蜂桶寨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保護科普教育基地”“二郎山生態檢察警示教育基地”“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環境警示教育共建基地”。天全縣檢察院依托“二郎山生態檢察”法治教育基地向社會公開傳播非法獵捕、收購、運輸、出售、繁育、食用野生動物的法律風險和健康風險,開展聯合宣傳活動。
利用“互聯網+”宣傳平臺。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自媒體等多種手段,及時發布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等知識,向社會公開各類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舉報電話、舉報網站等平臺,及時發現、處理案件線索,依法查處違法犯罪行為。
積極開展典型宣傳。通過群眾身邊的案例“以案說法”,營造“人人參與、人人關注”的社會氛圍,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資源檢察工作的了解與認同。寶興縣檢察院聯合寶興縣法院將楊某某、王某某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庭審現場設在案發地寶興縣蜂桶寨國家保護區,廣泛組織鄉鎮、村組干部、周邊群眾參加旁聽,達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