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樂法媽媽普法微課堂:【第3課】“樂法媽媽”教你如何“依法帶娃”

        來源: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作者: 發布時間:2022-04-12 10:56:39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法律明確了家庭教育的概念,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同時規定了家庭教育工作機制,國家支持家庭教育的舉措,學校等社會力量對家庭教育的協調任務等,將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

        樂山法院“海棠花開”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團隊“樂法媽媽”普法微課堂,今天從兩個家庭教育孩子的視角出發,展現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帶娃誤區”,并引導大家如何“依法帶娃”。

        “樂法媽媽”有話說

        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的專門立法,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國事”,家長們必須要“依法帶娃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要注重家庭建設,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要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愛幼、熱愛家庭、勤儉節約、團結互助、誠信友愛、遵紀守法,培養其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意識和法治意識,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教育促進法

        第十四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用正確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

        共同生活的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其他家庭成員應當協助和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下列內容為指引,開展家庭教育:

        (一)教育未成年人愛黨、愛國、愛人民、愛集體、愛社會主義,樹立維護國家統一的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家國情懷;

        (二)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愛幼、熱愛家庭、勤儉節約、團結互助、誠信友愛、遵紀守法,培養其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意識和法治意識;

        (三)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引導其培養廣泛興趣愛好、健康審美追求和良好學習習慣,增強科學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

        (四)保證未成年人營養均衡、科學運動、睡眠充足、身心愉悅,引導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五)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導其珍愛生命,對其進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網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詐騙、防拐賣、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識教育,幫助其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增強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六)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養成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和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第十七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發展狀況,尊重其參與相關家庭事務和發表意見的權利,合理運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

        (二)共同參與,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

        (三)相機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潛移默化,言傳與身教相結合;

        (五)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異,根據年齡和個性特點進行科學引導;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勵;

        (八)相互促進,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

        (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方式方法。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澄江县| 榆林市| 珲春市| 绥棱县| 华阴市| 肇州县| 商南县| 洪江市| 斗六市| 淮安市| 巩义市| 阿坝| 遵化市| 额尔古纳市| 西乡县| 密云县| 肇东市| 太谷县| 凌源市| 古浪县| 苗栗县| 庆城县| 巴中市| 石城县| 磴口县| 台中县| 当阳市| 古交市| 甘谷县| 临澧县| 北票市| 田阳县| 南昌县| 岳普湖县| 淮南市| 揭东县| 留坝县| 宽城| 普兰店市| 利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