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邊法院在隊伍教育整頓中,認真總結分析涉及彝族群眾的案件情況,針對彝族群眾參與訴訟的全程需求,在改革司法服務機制和庭審機制上下功夫,在解決司法能力和協調人員配置上下功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司法為民舉措,堅持以轉變司法作風提升服務效果回應群眾的實際需求,打通了司法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雙語”法官助理引導訴訟服務。針對近年來涉及彝族群眾的訴訟案件逐年增加的態勢,特別是離婚案件從零到有、從有到多的實際情況,在訴訟服務中心配備了2名有多年法院工作經歷、熟悉辦案程序、通曉彝族語言的法官助理,特別配備了1名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知曉彝族習慣的彝族老同志,結合彝族的風俗習慣和長者的身份,對來院咨詢的彝族群眾開展解答和調解工作。今年來,參與涉彝訴前調案件10件,成功調解10件。
二是“雙語”人才全程輔助刑事審判。發揮彝漢雙語翻譯庫作用,應被告人要求,提前做好聯系彝族翻譯人員的溝通聯系,保障處理彝族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發揮好雙語法官助理的作用,協調解決庭審中翻譯人員一些法律術語和行為定語的表述問題,讓被告人更好地理解法律規定和認識自己的錯誤,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目前,刑事審判部門有彝漢雙語法官1名,彝漢雙語法官助理和書記員各1名,彝漢翻譯兼職人員1名。
三是“雙語”庭審機制不斷改進完善。通過彝漢雙語庭審改革,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更好地保護群眾合法權益。機動建立由“雙語”法官、雙語法官助理、雙語書記員組成的彝漢雙語庭審改革團隊,并分析總結現有的“彝漢”雙語庭審改革試行經驗,在涉及彝族當事人案件的調解、庭審中不斷改進提升和應用推廣;根據彝語方言分布和案件多涉及大小涼山實際,配備了義諾方言(小涼山)、圣乍方言(大涼山)彝漢雙語人才,現辦案一線有彝漢雙語法官4名、彝漢雙語法官助理6名、彝漢雙語書記員4名,保證了涉彝族當事人案件調解和庭審需要;在案件調解或庭審中,邀請彝族“德古”參與進來,既更好地使用彝漢雙語,又更好利于案件調處。
(峨邊法院 沙庫拉美 陳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