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優化資源整合,強化協同治理,創新構建了以法治服務一條街為中樞,綜治中心為核心,全響應智慧平臺為支撐的“一街一中心一平臺”基層治理新模式,三者既獨立成章,又相互貫通,共同推進法治要素共融、平安建設共創、治理成果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樣板,群眾辦事從“分散找”變“一街辦”,矛盾化解從“反復來”變“高效解”,社會治理從“人工管”變“智能治”。實現糾紛化解成功率、案件調撤率、群眾滿意率“三上升”,糾紛數量、刑事治安案件立案數、萬人起訴率“三下降”,真正做到發現問題在早,矛盾化解在小,服務落實在細,推進平安建設向著更高水平、更可持續、更加滿意邁進,共同繪就米易和合善治新“楓”景。
一、“一街”賦能,實現辦事流程最短、響應最快、服務最優
聚焦破解基層治理中資源整合不強、社會管控不深、預警預測不準、信息共享不足等瓶頸,結合舊城街道改造,按照實體化實戰化要求,統籌資源建設法治服務一條街。一是聚合機構。整合政法委、信訪、司法行政、應急、住建、教體等11個部門和5個法律服務機構集中至“一條街”辦公,改變了以往“力量分散、各自為戰”局面,“組團式”提供服務,以“一街”實體場景匯聚縣域平安法治力量。二是融合功能。法治服務一條街融合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風險隱患防范處置、公共法律快捷服務、應急指揮統一調度等基層社會治理功能,每一個入駐部門都是服務群眾的前臺接待站,辦事群眾能快速對接部門單位,不用東奔西跑,實現流程最短、響應最快、服務最優。三是統合管理。縣委政法委進駐法治服務一條街,負責政治引領,動態管理,指揮調度矛盾問題就地解決。一般訴求,入駐部門按職責辦理;跨部門糾紛,關聯部門聯動化解;疑難復雜矛盾,政法委聚力攻堅。
二、“中心”賦效,推動糾紛化解規范化、實戰化、便民化
聚焦解決群眾反映訴求渠道雜亂,部門化解矛盾相互推諉、聯動不足,督辦落實手段單一等問題,規范化建設了縣綜治中心。一是優化服務。設置群眾接待大廳、矛盾糾紛調解區、訴訟服務區、法律咨詢區、心理疏導區、信息研判指揮區等“一廳五區”,無差別登記、分類別處置群眾訴求。統籌安排縣鄉兩級領導定期接訪,周一鄉科級干部在鄉鎮綜治中心接訪,周二縣級領導進駐縣綜治中心接訪。組建縣法學會專家團,提供群眾點單、組織派單、專家接單、中心評單“四單”服務。二是深化調解。堅持“大綜治”統攬“大矛調”,按照1個綜治中心搭臺、8個部門常駐、N個相關部門按需隨駐的“1+8+N”運行機制,一體化運作、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并推行“收、研、轉、調、評、督”六段式工作法,組織相關部門以及律師、心理咨詢師等社會力量研判,形成排查發現、分流調處、分類化解、跟蹤評估工作閉環。三是強化體系。統籌縣、鄉(鎮)綜治中心上下貫通、高效運行,打造多級協同、整體聯動的綜合治理體系。成立攀西地區首家承擔調解職能創新型社會組織“第三方調解中心”,組建商事、勞動、醫療、交通、婚姻等5類糾紛專業調委會,建立“肖消氣”等個人調解品牌工作室,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實戰化、便民化。
三、“平臺”賦智,支撐治理實現“一云聚數、一屏觀城、一網統管”
聚焦數據孤島現象突出,信息化運用程度不高,難以及時預警和聯動處置風險等傳統治理問題,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響應社會治理智慧平臺。一是數治強基。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累計投入7000余萬元專項資金,建成治理智慧平臺,打破部門數據壁壘,實現“一云聚數、一屏觀城、一網統管”的數字化治理,構建起覆蓋城鄉的智能響應圈。二是智治強能。平臺縱向連接11個鄉(鎮)、86個村(社區),橫向整合43個部門資源,聚合應急指揮、數字城管等6大中心功能,貫通全縣3.2億條政務數據、1.7萬路視頻監控、1600個物聯終端,構建縣綜治“大數據池”,開發智慧治理、公共安全、視頻聯網等N類應用。三是機制強效。建立“線上吹哨派單+線下督辦銷號”雙軌運行機制,線上依托平臺實施智能分類,歸集隱患矛盾;線下專人全程督辦,實現閉環處置。通過數據中樞統管,構建“問題智能上報、任務精準派發、部門協同處置、質效動態反饋”治理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