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張蘇軍:大力闡發我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

        來源:民主與法制 作者: 發布時間:2023-08-02 18:58:42

        在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大力闡發我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對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努力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1690973970745.png

        觀眾在位于北京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廳內參觀(2022年7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鑫/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強調,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在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波瀾壯闊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論創造力,就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許多重要論述,習近平法治思想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規律,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舉措。”同時強調要“闡發我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講好中國法治故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同時強調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體現出高度的法治文化自信,體現出卓越的“原創性”品格。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原創性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全黨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全面學習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系統掌握這一思想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自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各項工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其中,習近平法治思想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相結合,將法治建設的一般規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邏輯,習近平法治思想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起點、邏輯起點、價值起點,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和精神實質,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在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戰略機遇和發展大勢,進行戰略思考和戰略設計的基礎上,從中國實際出發,打破西方狹隘偏見,圍繞法治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觀點,科學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涉及、前人未曾遇到、西方法治理論無法解決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僅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實踐性”“時代性”等理論品格,也展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民族性”“原創性”等理論品格。在法治道路的選擇上,旗幟鮮明地提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領導力量上,明確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在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上必須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在主體歸屬上,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為了人民、圍繞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等等。圍繞法治方法論,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法治文化、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引領載體上,指出“要以設立國家憲法日為契機,深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增強憲法意識”,通過憲法宣傳教育活動和憲法宣誓儀式等法治文化活動,使憲法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在實現路徑上,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方式方法上,明確強調“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定,用法律來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切實推動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等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上不徹底,就難以服人”。習近平法治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持續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動力和先進科學方法。對此,我們要深入學習研究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斷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深化相關法治理論研究,拓展相關法治理論疆域,發展相關法治理論體系,完善相關法治理論平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掌握法學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導權,堅決維護法學領域政治安全,為不斷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進行了批判性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澄清了近代以來歷史虛無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錯誤認識,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得到傳承和弘揚,使法治的中國精神和民族特色得以彰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在法治和國家治理上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法治基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強調,堅持繼承發展、守正創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法治文明成果,不斷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傳承中華法系的優秀思想和理念,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要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規律,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推動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高質量發展;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支持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法學學科發展;認真總結我國法治體系建設和法治實踐經驗,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理論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這為我們深入學習研究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特別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大力闡發我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科學路徑。

        我們的先人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系,積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華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時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議》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華法系影響日漸衰微。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等不同,中華法系是在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和中華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蘊。中華法系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優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們傳承。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等等,都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善于在歷史考察和反思中溫故知新,牢記歷史經驗、教訓、警示,為厲行法治、奉法強國提供堅實的歷史依據,特別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是指導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也是著眼于長遠的戰略謀劃。”習近平總書記還富有前瞻性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單列為一個重要部分進行論述,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高度重視。這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及其價值的深刻思考,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重要原創性理論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道路,聚焦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系統總結新時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的成果,聆聽時代聲音,探索實踐需要,緊跟科學發展,堅持在法治文化實踐創新的基礎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論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謀劃新時代法治人才培養和法治隊伍建設長遠規劃,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推動東中西部法治工作隊伍均衡布局,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只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法治的根基在人民。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社會基礎。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加大對公德失范、誠信缺失等行為懲處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社會秩序。”

        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法治人才培養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是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要陣地,也是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的重要力量。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學術話語體系,盡快把我國法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建立起來。法學教育要處理好法學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堅持立德樹人。”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2021年1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對我國法治的原創性概念、判斷、范疇、理論的研究,加強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要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落實到各法學學科的教材編寫和教學工作中,推動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法治理論研究與法治人才培養的相互關系,揭示了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法治意義,也深刻闡明了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加強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意義,構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創性理論貢獻。

        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是當今時代法治基本原理的重大原創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時明確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習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不僅擁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淵源,也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法治文化的深厚歷史文化淵源與革命文化淵源。譬如,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既講法治又講德治”“堅持紀嚴于法、紀在法前”等有關表述,深刻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強調“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等論述,繼承了革命文化。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強調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為推進世界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走適合自己國情的法治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鑒。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指出:“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出:“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2014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于關起門來搞法治。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于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學習借鑒不等于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強調:“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我們要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2016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的審議時指出:“要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法治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深化基層依法治理,讓依法辦事蔚然成風。”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各部門通過法治文化建設培育法治思維,已經取得諸多豐碩成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在法治實踐中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堅持全民守法,讓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為一種習慣,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加強以案普法、以案釋法,發揮典型案例引領法治風尚、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總結我國法治體系建設和法治實踐的經驗,闡發我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講好中國法治故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我們要深入學習研究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論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在法治實踐中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加強法治文化國際交流。要通過不懈努力,使憲法法律權威進一步樹立,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氛圍日益濃厚,法治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法治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工作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著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法治基礎。


        責任編輯:楊睿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张家港市| 新邵县| 曲麻莱县| 抚顺市| 高尔夫| 保山市| 通许县| 甘孜| 本溪市| 诏安县| 河池市| 宣汉县| 怀远县| 长泰县| 穆棱市| 方正县| 农安县| 永和县| 宜兰市| 阆中市| 平顶山市| 师宗县| 安国市| 五峰| 资中县| 云霄县| 淳安县| 临夏市| 新建县| 河北省| 丹江口市| 连山| 宁国市| 施秉县| 应用必备| 聊城市| 惠水县| 会宁县| 哈巴河县| 苏尼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