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達州市大竹縣為全面貫徹《達州市司法局關于建立完善縣域片區內司法所“大所帶小所”協同運行機制的指導意見》精神,積極建立片區中心司法所(大所)和非中心司法所(小所)的“大所帶小所”工作模式,開創“以大帶小、以小助大,大小共發展、所所優作為”良好局面,全力推動司法所建設整體提檔升級。
工作中,大竹縣司法局始終把司法所建設擺上重要位置,把“大所帶小所”納入重點工作任務,提出了“一年打基礎,二年見成效,三年創一流”工作目標。該局黨組班子堅持定期議事制度,對司法所規建設優先研究、優先決策、優先解決。對照市司法局“大所帶小所”要求,將“大所帶小所”任務細化、工作量化,層層分解,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基層所長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根據全縣區域地理位置,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群眾法律服務需求和司法所業務量、服務能力等因素,以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引領縣域內片區高質量發展為總體思路,在全縣31個鄉鎮(街道辦)下設31個司法所,劃分為15大片區,分為15個大所和16個小所,形成全域聯動的“15+16”片區化運行格局。
構建“大所示范帶動、小所協調聯動”的片區聯動運行模式,片區司法所職能全面履行。建立基層法治人才聯合選培、重大矛盾糾紛聯合調解、大型法治宣傳聯合開展、重點管控對象聯合管理、公共法律服務品牌聯合打造等“5”聯動互助工作機制,以“1+1>2”的效果凝聚工作合力,區域范圍內司法所工作人員更充足、保障更充分、建設更有方、引領更有力。
按照“基本業務自主辦理、復雜業務協同處理”的原則,由大所統籌協調片區內司法所工作,在片區司法所職能全面履行基礎上,大所小所業務各有側重。片區內小所主要負責公共法律服務等基礎業務;大所包含小所業務,并負責統籌片區力量開展社區矯正、安置幫教、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合法性審查等工作,并指導督促小所開展日常工作。
大竹縣司法局領導帶頭通過會議宣講、下鄉調研、座談交流等方式,教育引導司法所工作人員不斷轉變思想觀念,打破我僅僅是某一個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傳統思維,樹立“我是片區所的人,我為片區事而勤”的主人翁意識,嚴格服從大所所長(負責人)對片區的管理,靈活機動調動片區內司法所力量服務地方中心工作,推動形成“一片區一特色”。
制定了《大竹縣司法局片區內司法所“大所帶小所”日常管理機制》《大竹縣司法局領導包片聯系司法所制度》和《大竹縣司法局司法所工作內部評估辦法(試行)》等制度,將大所確定為考核評估對象,小所工作納入所在片區大所一并考核評估。大所帶領小所、小所支持大所,互為工作實績利益共同體,共為集體榮譽而戰,打破“他所不管我所事”的陳舊思想,有效調動片區內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
按照“選得準、干得好”的要求,通過公開招聘28名司法輔助人員充實到司法所,有效緩解基層司法所工作力量不足問題。大所定期派業務骨干到小所進行實地指導,幫助小所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每季度召開所長調度會、業務培訓會,通過以會代訓、法治講座、觀摩交流、跟班學習等方式,對轄區人民調解、社區矯正、法律服務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典型案例進行交流,以工作實踐促進工作能力提高。同時常態化開展作風整頓和學習教育活動,不斷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擔當、廉潔意識,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激情。
加快推進“數字司法、智慧司法”建設,在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配備公共法律服務自助終端,在各司法所開通網絡專線,OA系統、社區矯正一體化平臺、遠程視頻會見系統等一體植入各司法所。將“法智大竹一鍵通”公共法律服務掌上大廳嵌入大竹縣司法局微信公眾號,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向基層延伸,為廣大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治宣傳、法律服務機構及人員查詢、公證和司法鑒定及法律援助線上預約等在線公共法律服務產品,讓法律服務“觸手可及”,“掌上法治”一鍵生成。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機關的最基層單位,是基層法治建設的一線陣地。我縣‘大所帶小所·所所優作為’的模式全面建成,‘獨唱一枝花,合唱花滿園’的格局初現成效。”大竹縣司法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黃高波說,“通過‘大所帶小所’,各所資源利用更加高效,業務能力顯著提升,群眾能享受到‘走進司法所的門,解決一攬子的事’的優質公共法律服務。”
大竹縣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沈建成認為,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大竹縣司法局將按照“一年打基礎,二年見成效,三年創一流”工作目標,持續深化“大所帶小所”建設,更好發揮基層司法所服務群眾的法治前沿陣地作用,以守正創新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平安大竹、法治大竹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鄒雙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