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在“整治群眾最不滿意10件事”活動中涉及的“加大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相關訴求,大竹縣民政局自今年5月開始啟動“百鎮千村 助愛牽手”兒童關愛服務項目,以全省深度貧困村——楊家鎮皂角村為示范點,全縣12個“留守兒童之家”為陣地,創新實施“1354”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法,并將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指導和困境兒童心理輔導等納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項目,引入4家專業社工機構在全縣9個鄉鎮(街道)、60個村(社區)全面推廣,有效解決易地搬遷貧困戶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及其家庭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協助他們更好的融入社區、自我發展、服務社會,取得了關愛一個孩子、溫暖一個家庭、引領一個社區、建設一個家園的實在成效,切實提升了群眾滿意度、兒童幸福度。
“1”即:一個體系——多方聯動讓關愛責任更落地。強化責任,將貧困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納入民政“孺子牛”考核和鄉村黨組織書記黨建述職內容。整合資源,推動農村兒童之家與貧困村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室、衛生室等就近融合,促進兒童關愛保障與醫療、文體等功能共享。帶動引領,大竹縣民政局指導60個貧困村村委會創辦兒童之家,民政干部職工充當“宣講員”,講解兒童關愛保障政策,推動民政工作職能優勢轉化為服務優勢。拓展服務,以項目資金支持方式,引入4家專業社工服務機構進村入戶,開展留守兒童、貧困兒童巡訪探視服務,構建貧困村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今年以來,走訪探視農村貧困兒童3.6萬人次。
“3”即:三支隊伍——專業介入讓貧困兒童更快樂。聯合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集結全縣60名持證社工、100名心理咨詢師、1000名志愿者,組成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3支關愛隊伍。在社會工作者科學、規范、專業的指導下,深入全縣60個貧困村,常態化開展各種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精準化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健康輔導,差異化給予“多對一”思想道德教育,讓貧困兒童在歌聲中傳遞幸福、在交流中啟迪心靈、在活動中增長知識。
“5”即:五個設施——平臺優化讓兒童之家更溫馨。縣財政每年投入100萬元,建設貧困村兒童之家,每個兒童之家按照一臺電腦、一部親情電話、一套多媒體設備、一批青少年讀物、一批健身器材的“5個1”標準,打造集兒童監護、互動交流、教育陪護和信息管理等多功能一體的關愛保護平臺。通過適時連通“親情熱線”,播放家庭教育“微課程”,開展線下兒童讀書講故事,兒童在家園中感受親情關愛,家長在教育中體會教育責任。
“4”即:四項制度——務實舉措讓兒童保護更有效。實行內循環救助保護機制,針對家庭生活困難、監護缺失的困境兒童,大竹縣民政局24小時內整合民政救助資源,按最高救助標準和最優服務舉措予以解決;建立遭受侵害的貧困兒童快速反應機制,成立快速反映協調小組,第一時間協商解決兒童權益遭受侵害問題,將傷害降到最低;健全兒童日常監護危機干預機制,兒童村主任、社會工作者根據動態臺賬的情況反饋,對監護缺失的家庭進行實地走訪、電話溝通,點對點干預;探索親情微信群周六定期聯絡機制,由項目承接社會組織牽頭,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微信群,通過社工實時提醒、舉辦家長成長課堂、對家長活躍度評比排名等措施,喚醒家長盡責。截至目前,共協商解決困境兒童難題15個,為5名監護缺位兒童提供臨時緊急庇護場地,幫助54名流浪未成年人回歸家庭,建立家長微信群60個,開設家長課堂680期,服務留守兒童、困境兒童3.6萬人次。(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