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群體,她們不是法官,但也不是純粹的法官助理,她們除了協助辦案,就在訴訟流程的第一站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用勤奮幫助法官把法治的晴空擦拭得更明亮,用篤定去打開訴訟參與人一扇扇冰冷的心門,她們需要流更多汗水,也需要一顆溫暖的心,她們大多豆蔻年華、風華正茂,她們大多是責任過硬的巾幗豪杰,楊華就是其中一員。
追夢之路,與法同行
每個人都有俠客夢。楊華,這個看起來內斂、文靜的女孩也懷揣著俠客夢,期待俠客行,她內心堅定,赤血熱忱,她希望用堅定而溫暖的雙手將公平和正義傳遞給每個人,讓壞人不敢肆無忌憚,讓好人能夠幸福平安。
用法律守護公平正義,這成了她的人生信仰,但陰差陽錯,她在2013年畢業后進入了中國人民銀行工作。與夢想若即若離之際,那朵雖不顯眼,但彌漫馨香的法治之花越發燦爛,牽引著她的法律夢。順從內心的召喚,辭職,2018年9月,通過四川省法檢系統公務員考試,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渠縣法院。
為民之情,責在心中
進入法院后,她第一時間到基層法庭工作。在清溪場法庭另兩名同志的熱心幫助下,她迅速轉變角色,很快熟悉了法官助理的工作。三個月后,崗位分配,她調整至立案庭。除了完成法官助理常規工作外,她作為立案窗口工作人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來訪接待、接收材料、登記立案。
面對當事人的咨詢,她總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法律規定,始終做到耐心傾聽、細心解答。同時接待多個當事人,她總能忙而不亂、從容不驚,有序指導當事人填寫資料、補正材料。個別當事人不理解、有情緒,她總能換位思考、重拾心情。
一天早晨,她正在做工作準備,一對夫妻走過來:“請問執行局在哪,法官通知我們來拿房產證,接房這么多年都沒有辦下來的證,法院給我們辦下來了,感謝你們!”當天,她在朋友圈中寫道:“原來我們干的工作真的很有意義”。
事業之路,重在堅持
2019年,全省法院重點推進“六個實質化”工作,立案庭獨占兩個任務,即“訴源治理實質化”和“訴訟服務中心實質化”。面對重任,她主動出擊,協助庭長起草實施方案、推動落實、總結匯報、查漏補缺……
建設訴訟服務“一平臺九系統”,需要建機制、定規則、推運用,九月底前必須完成。她加班加點,梳理渠縣法院訴訟服務的已有機制規則,上傳至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服務指導中心信息平臺;需要創新探索的,她查閱法律法規、深研指導意見、廣泛學習借鑒、多途徑聽取意見形成建議方案、推動實踐運用。2019年9月底,渠縣法院順利完成13項機制、17項規則完善和運用,訴服指導中心信息平臺建設得分一直名列全市前茅。
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是方便基層矛盾糾紛聯合化解的信息化平臺,其推廣運用非常必要。對接、調試,調解機構的導入、調解員、法官的錄入,她一項一項摸索、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2019年12月,渠縣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法院調解工作室,成功運用該平臺遠程調解首例民事糾紛。平臺持續在全縣推廣,方便了群眾解決糾紛,也促進了司法、行政、基層自治組織聯動化解矛盾。
創新之樹,根深葉展
來到立案庭,她才發現立案不只是收收材料那么簡單,案件的管轄、案由、法律關系、證據等等,在當事人面對面的咨詢中,都需要準確快速的回答。給當事人正確的指引,群眾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錢,考驗著立案干警的能力和水平。
紙上得來終覺淺,光有理論知識是不行的,楊華不滿足于現有知識,利用8小時以外的時間,不斷鉆研學習,研究案例法條,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她撰寫的論文《鄉村振興中法治文化的生成邏輯和實現路徑》在四川法治文化論壇中獲獎,普法宣傳稿件多次被四川法制報、四川法制網刊登。
入黨之誓,危難不改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渠縣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暫時關閉。按照全國法院隔離病毒,但不隔離訴訟服務的要求,渠縣法院訴訟服務一直在,楊華同志一直在。
叮鈴鈴……楊華快速接起電話,“您好,這里是渠縣人民法院立案庭,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助你的?”,“您按照剛才交流的,把基本資料準備好,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四川微法院”立案....”。楊華詳細告訴每位當事人需要準備的資料,然后一步一步引導使用微法院遠程立案。電話咨詢、審核網上立案、案件錄入、電子送達、案件流轉……這就是她忙忙碌碌的抗疫一天。
她說,一名黨員,越是在這特殊的時期越要干好工作,給群眾暖心的訴訟服務。
“堅守戰“疫”一線的環衛工人,工作辛苦、風險大,需要我們的支持和關愛”討論三.八節活動時,楊華建議。隨后,她與幾名女干警一道,走上街頭,為老大爺、老大娘送上口罩和手套。她說,感謝您,為我們負重前行的可敬的人!我也來為戰疫盡一份微不足道的力。
“我劍,何去何從;我刀,劃破長空”。用正義的刀劍劃破虛妄,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無數辛勤的汗水,需要無數人篤定前行。她俠客的路才剛剛起步,但我們高興地看到,這條路上的人越來越多!(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