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高懸,青山為證!當盜伐林木案的庭審遇上山林實景,一場別開生面的庭審正悄然展開......近日,白玉縣人民法院的法官們提前規劃路線,攜帶便攜式庭審設備,將法庭“搬”到生態保護第一線,讓莊嚴的庭審程序在山林間“落地生根”,讓這場特殊的審判成為“行走的生態法治課”。
曠野間的“車載庭審”
群山下敲響法槌
藍天白云下,白玉縣人民法院巡回審判庭的車輛,載著關乎生態守護的庭審“使命”停靠于此。他們以車廂為核心,布置出一個簡易卻不失莊重的庭審現場,旁聽的群眾帶著對家鄉山水的關切,目光聚焦審判區。庭審中,被告人站在車廂外被告席,公訴人嚴肅列舉其盜伐林木罪行及危害,法官威嚴端坐,法槌起落間,法治力量守護森林生態的脈絡清晰鋪展,讓公平正義隨山風吹入群眾心間,也為這片土地的生態未來筑牢法治屏障。
判決書里的“綠色密碼”
讓法律長出樹苗
判決書里藏著一粒種子:法官讓被告人在盜伐處種出一片“懺悔林”。法官判處毀林者承擔刑事責任,要求其進行補種并承擔管護責任。這份判決,讓冰冷的法律條文長出了鮮活的樹苗。“伐一補五”的懲戒機制背后,是司法智慧與生態修復的深度融合。被告人親手種下的每一棵樹,既是贖罪的印記,也是法治精神的生長年輪。當毀林者變成造林人,判決書不再只是白紙黑字的終點,而成了綠水青山新生的起點。正如主審法官所說:“我們要讓破壞者明白,法律的代價不僅是懲罰,更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償還。”在這片曾受傷的山林里,司法正義正以最生動的方式抽枝展葉,重獲生機。
法槌聲落普法聲起
讓林海記住教訓
隨著法官手中的法槌落下,庭審落下帷幕。然而法官的工作并未就此結束,一場意義非凡的法治宣講在這片土地上緊接著展開。他們以審結案件為切入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盜伐林木違法性,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及周邊案例講解法律后果,強調森林對生態與生活的重要意義,還借助印著生態法條的宣傳冊普法,最后發起護林倡議,讓法治理念在林海間播撒,讓群眾深刻認識到守護綠色家園的責任。
當法槌聲與林濤共鳴,白玉縣人民法院的流動法庭正像蒲公英一樣,把生態司法的種子撒遍高原。那些在補植令中新生的冷杉苗,終將長成阻擋風沙的綠色屏障,這是司法送給“金沙林海”最特別的守護。
我們向所有熱愛這片山川的人發出邀約: 當您在林間漫步,請成為法治的"眼睛",見證自然的權利; 當您聽聞伐木聲,請化作青山的"聲音",傳遞法律的力量。 讓每一次對破壞的制止,都成為播種未來的行動; 讓每一棵新生的樹苗,都標記著法治的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