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合江縣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丁劍、合江縣法院行政審判庭(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趙益平走進《瀘法麒麟法治訪談》,在線向觀眾、網民朋友深度解讀了“瀘法麒麟·一江法庭”邊際司法協作模式筑牢長江上游綠色司法屏障新舉措。
什么是“瀘法麒麟·一江法庭”邊際司法協作模式?
“瀘法麒麟·一江法庭”邊際司法協作模式是“瀘法麒麟”八大工作模式之一。合江縣地處川渝黔三省結合部,具有長江赤水河交匯處的區域優勢。
近年來,合江縣法院圍繞黨中央、省市縣委和上級法院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以“協同筑牢長江上游綠色司法屏障”為目標,堅持內外發力、多向互促、跨域聯動,充分發揮環資審判職能作用,探索形成“審判專業化建設+多元化綜合治理+跨區域聯動協作”的“三位一體”環境資源審判模式,以實際行動來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邊際司法協作對于護航長江上游綠色生態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地域壁壘,構建系統性保護理念。通過邊際司法保護,打破行政區域的壁壘,有助于對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系統性、整體性保護。另一方面保障法律統一適用,維護公平正義。確保毗鄰地區法院類似案件類似判決,而不是定罪量刑出現畸輕畸重,這就需要加強溝通協調,保障法律的正確統一適用,維護司法權威。
邊際司法協作通過哪些方式實現?
一是在建立合作機制中實現協同效應。與江津區法院共同簽署《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體化司法協作框架協議》《關于建立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框架協議》等3個協議。
二是在共建“保護基地”中提升修復效能。與江津區法院在兩地水域相連的長江流域“中壩島”,建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設立川渝兩地首個環境資源司法協作巡回法庭,共建長江上游珍稀動植物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打造“瀘法麒麟·川渝司法協作環境資源保護法治文化長廊”,共同筑牢“保護屏”。
三是在深化交流協作中托舉綠色發展。開展跨區域增殖放流、普法宣傳、新聞發布會等系列活動。從而深化交流合作,筑牢環境保護的司法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