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龍馬潭區法院依托瀘法麒麟·龍馬“談”和調解品牌,聯動“法院+基層”調解力量,成功化解一起因交通事故引發的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促成當事人達成賠償協議并當場履行,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楊某駕駛摩托車與鄭某駕駛的轎車在下陡坡路段發生碰撞,事故導致路邊曹某經營的醫療店玻璃門、瓷磚地面、電腦及部分醫療設備受損。經交警部門認定,楊某負事故主要責任,鄭某負次要責任。事故發生后,曹某要求賠償維修費、誤工費等各項損失共計6萬元。
“先賠錢!他們撞壞的為什么要我自己墊錢維修!” “我們也沒說不賠,只是不能你說賠多少就多少!得有依據!” 原告曹某不愿先行維修受損物品,導致實際損失無法準確計算。而被告保險公司和肇事車主因缺乏具體維修記錄,對賠償金額存在異議。雙方各執己見,案件一度陷入“死循環”。 “很多糾紛其實就差一個信任的橋梁。”承辦法官沒有簡單安排開庭“坐堂審案”,而是聯合街道司法所、村黨支部書記組成“調解小分隊”,直接到醫療店現場實地勘察,蹲下來一寸寸丈量受損面積,一件件登記受損設備型號,估算維修成本。 為有效解決糾紛,承辦法官耐心勸慰雙方放下對立情緒,換位思考,尋找利益平衡點:“鑒定耗時又費錢,不如早點解決,您也能安心營業。”“幸好沒人受傷,賠償合理些,事情早點翻篇。” 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由被告方一次性賠償曹某2.8萬元,并當場履行完畢。簽字、轉賬、握手——這場持續數月的糾紛,在調解團隊的努力下畫上句號。 龍馬潭區法院將持續深化瀘法麒麟·龍馬“談”和品牌建設,健全“網格化+調解”工作模式,推動矛盾糾紛實質化解、及時化解、就地化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為轄區和諧穩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