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安市前鋒區代市鎮綜治中心,500平方米的開放式服務大廳內,心理疏導室、矛盾糾紛調解室等11個功能分區高效運轉,電子大屏上實時跳動著全鎮2000余個“慧眼工程”監測點的動態畫面。近年來,代市鎮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實體化、實戰化建設為抓手,通過資源整合、機制創新、科技賦能,探索出一條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新路徑,群眾安全感測評連續三年位居全區前列。
實體化建設,從“分散作戰”到“一站統管”
代市鎮瞄準基層治理“碎片化”痛點,投入35萬元專項經費,打造集群眾來訪接待、矛盾調解、網格管理等五大功能于一體的綜治中心,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城管中隊等8個部門力量,組建50人的社會綜合治理聯合巡防大隊。通過“部門常駐+動態輪駐”機制,實現矛盾糾紛調解、法律咨詢等12類服務“一窗受理”,群眾辦事平均等候時間縮短至15分鐘以內。今年以來,該中心累計接待群眾訴求436件,辦結率達97.5%,真正實現“進一扇門、解所有憂”。
實戰化運行,全鏈條閉環治理提質效
聚焦治理效能提升,該鎮構建“三項制度+四個重點+五項職能”閉環體系。創新“日排查、周研判、月總結”工作法,對征地拆遷、家庭糾紛等矛盾隱患實施動態監測,今年已化解突出矛盾89起,調解成功率98.2%;推行“一格一警”全科網格模式,將全鎮劃分為46個基礎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23名、輔警46名,推動90%以上民生訴求在網格內解決。在龍灘村“慧眼工程”試點中,農戶自建的監測系統成功預警地質災害險情3起,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0余萬元。
智能化賦能,科技織密平安防護網
代市鎮以數字化改革打通治理“末梢神經”,構建“天網+地網+人網”立體防控體系。整合“雪亮工程”“智安小區”等平臺資源,全鎮9個智安小區的232個智能感知設備,今年自動識別消防通道占用、高空拋物等隱患41次;視聯網平臺接入的23臺網格終端,使事件處置響應時間縮短至10分鐘。依托鎮村兩級綜治中心建立的“社會治理信息池”,動態更新人、地、事、物等數據12.6萬條,精準支撐重點人員管控、突發事件處置等23項應用場景。在商貿城社區,智能安防系統助力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2%,成為全市智慧社區建設標桿。
“實體化建設夯實根基,實戰化機制提升效能,智能化手段延伸觸角,這三者缺一不可。”代市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正探索建立“平安指數”動態考評體系,將網格事件處置效率、群眾滿意度等18項指標納入量化考核。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鎮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5.7%,矛盾糾紛類信訪量減少48%,群眾安全感測評達97.3分,創歷史新高。
從綜治中心墻上的“平安曲線圖”,到田間地頭網格員手機里的“治理通”APP,代市鎮以“三化融合”的生動實踐,書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鎮域答卷,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代市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