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如初春、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動
如利刃之新發于硎
人生最可寶貝之時期也
人民警察的青春
是年少時許下的雄心壯志
是警徽前許下的錚錚誓言
在第76個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
讓我們一起看看青年民警的故事
周小飛,男,漢族,1997年2月生,2020年12月參加公安工作,現任喜德縣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大隊警務技術四級主管。從警4年來,在派出所、法制、刑偵、網安等多崗位工作鍛煉,從一名基層民警成長為優秀偵查員,嘉獎3次。
在數據洪流奔涌的數字時代,我的戰場沒有硝煙卻暗藏危機,沒有鋼槍卻需時刻亮劍。作為青年網安民警,我以代碼為盾、數據為劍,在0與1構筑的疆域里,書寫著屬于藏藍青春的成長密碼。
初識敬畏 從“手忙腳亂”到“火眼金睛”
記得第一次獨立執行電子取證任務時,我如同捧著易碎品般對待勘查箱,將三十余種拆機工具反復清點三遍,連充電線都按品牌型號分類捆扎。師傅看著塞滿新型解碼器的裝備包笑道:“你這是要搬著實驗室上戰場啊”。那時的我不懂,為何前輩總能輕裝簡從卻精準高效。直到某次服務器被攻擊的緊急任務中,目睹師傅僅憑流量異常波動就鎖定入侵路徑,才明白真正的“裝備”是沉淀在每起案件里的經驗。如今我的勘查箱早已不再臃腫,但增厚了五倍的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新型木馬的特征碼和暗網交易話術,這些用三年時光淬煉的“武器庫”,讓我在偵辦某起重大網絡賭博案時,從十余萬條加密通訊中揪出了關鍵轉賬指令。
宣傳勛章 一名網安民警的宣講長征路
初春的清晨,我抱著連夜趕制的反詐宣傳冊走進鄉村文化站,指尖還殘留著打印機余溫。第一次獨立宣講時,面對臺下嗑瓜子的大爺大媽,精心準備的《網絡安全法》條文梗在喉頭,汗珠浸透了藏藍警服。直到一位老奶奶拉住我:“你說的‘殺魚盤’是不是前不久被騙三萬塊那個?”這句話如閃電劈開迷霧——原來普法需要方言翻譯,知識需要故事澆灌。三年間,從校園的網絡安全公開課到社區的“反詐夜市”,我帶著磨破邊的宣講筆記走遍20余個村社,見證著“不要點陌生鏈接”從口號變成村民的口頭禪 ?;蛟S成長就是如此:在無數次把專業術語“翻譯”成人間煙火的過程里,在將青春熱血熬成守護底色的歲月中,終于懂得奮斗的真諦——用技術溫暖人心,讓安全觸手可及。
數據溫度 屏幕背后的萬家燈火
疫情封控期間,我值守的輿情監測平臺突然彈出一條特殊求助:封控區內發熱幼兒的家長,在微信群里發出“救救孩子”的哭喊。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的三分鐘,完成了信息核驗、部門聯動和救護車調度,當視頻回傳里孩子退燒后甜甜的笑臉點亮屏幕,十六小時未合眼的疲憊瞬間消散。這個瞬間讓我頓悟,我們每天處理的不是冰冷的數據包,而是承載著人間悲歡的電子信箋。如今我的手機里依然保持著二十余個新聞客戶端,每月20G流量記錄的不只是巡查軌跡,更是四萬條信息背后連通的民生脈搏。
創新破局 在技術盲區栽種希望
面對新型虛擬幣洗錢犯罪,傳統偵查手段頻頻失效。我和戰友們連續三個月泡在代碼堆里,終于挖掘出區塊鏈地址。記得首次抓捕涉案人員那晚,當人贓并獲時,整個專案組爆發出歡呼。直接打掉一個為境外“刷單返利”提供資金結算服務幫助的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14名,查獲虛擬貨幣錢包地址18個、虛擬貨幣1.8萬余枚,看著追回的養老金重新匯入老人賬戶,我觸摸到了科技背后的人性溫度。
明于心的數據燈塔從青澀到成熟,從技術員到守護者,四載春秋教會我最深刻的道理:網安工作不是孤島上的算法游戲,而是照進現實的正義之光。那些在服務器前熬紅的雙眼、在輿情漩渦中磨破的指尖、在代碼迷宮里熬白的鬢角,最終都化作城市夜空里無形的安全坐標。當晨曦再次漫過機房的操作臺,我知道又有無數個“第一次”在前方等候——或許是與黑客的正面交鋒,或許是解救被困的迷失少年,但無論何種挑戰,我都會帶著初心的火種,在數字疆域續寫屬于我們這代網安人的奮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