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多少次,證據卷宗反反復復,深夜的孤獨,心潮思路起起伏伏……”這句歌詞,唱出了彭山區檢察院第一檢察部檢察官王一明十年公訴路的心路歷程。十年里,他經手了500多件公訴案件,有轟動全國的大案要案,也有群眾身邊的民生“小案”,無一起瑕疵案件。十年公訴生涯,是他敬畏法律的十年,是他守護公平正義的十年。十年里,他以青春之筆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勇挑重擔 從公訴“新兵”到公訴“精兵”
初到公訴崗,正值江口沉銀系列案件移送彭山區檢察院審查起訴,該案涉及20起案件55名犯罪嫌疑人。因性質特殊,涉案人員多、社會影響大,案件從一開始就引起了各方關注。按照工作安排,王一明獨自承擔了審查起訴盜掘和倒賣文物的犯罪嫌疑人15人,讓他本就繁重的辦案工作壓力陡增。
該系列案件在全國影響較大,多數犯罪嫌疑人都聘請了律師,有些還是全國知名律師或者大學的專家教授,案件面向媒體和群眾公開審理。如何確保全面準確指控犯罪嫌疑人,讓被告人、辯護人、法官乃至社會公眾能夠透過出庭公訴看到刑事檢察工作的權威是他作為公訴“新兵”面臨的嚴峻考驗。自接到任務起,連續200余天,他開啟了“5+2”“白加黑”的辦案模式。那段時間,辦公室成了他的臨時“臥室”,審閱案卷成了他的生活重心,那厚厚的有著些微破損的卷宗即是見證,黑眼圈、消瘦的面龐盡顯他的努力。最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5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判決有罪,其中一起量刑畸輕的案件抗訴后被依法改判。出色地完成了這起有著全國影響力的案件的審查起訴工作,他獲得眉山市政府“江口沉銀案偵破工作先進個人”榮譽。
從偵查席到公訴崗,始終不變的是他對檢察工作的熱愛。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經此歷練,他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公訴人,對公訴工作有了更加深層的理解與熱愛。
掃黑先鋒
攻克惡勢力犯罪集團案
2018年“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打響后,王一明作為公訴骨干,主動請纓,先后辦理了眉山市首例惡勢力犯罪集團案件——任某某父子等21人“村霸”惡勢力犯罪集團案、郭某某等23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等案件。因辦理掃黑除惡案件成效突出,王一明先后獲得市、區“掃黑除惡”先進個人榮譽。
“辦理掃黑除惡案件,最重要的是固定組織人員、犯罪事實、社會危害等證據,用證據將案件鑄成鐵案。”王一明說。在批捕階段,王一明多次就案件進一步偵查取證方向、涉案人員、組織架構、法律定性等,及時與公安機關溝通,全方位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完善證據體系。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面對153冊卷宗,他自我加壓,勇挑重擔,綜合全案制作了1200余頁的審查報告;為突破庭審難點,他提前梳理40余頁答辯提綱,全面準確預測辯護觀點,積極運用認罪認罰制度促使11名犯罪嫌疑人自愿認罪認罰,減輕公訴阻力;為徹底鏟除黑惡勢力,在連續7日的庭審中,面對30余名辯護律師,他沉著應對,穩定從容。最終,該案的犯罪嫌疑人均被法院依法作出有期徒刑25年、19年等有罪判決,真正做到除惡務盡,彰顯了法律的公正與威嚴。
從臨危受命到迎難而上,他以“正是利刃出鞘時”的決心和意志,全力投入掃黑除惡中,展檢察之利刃,除暴安良,守護著長壽之鄉的社會公平正義。
守護民生
以檢察力量傳遞法治溫度
“我辦的不僅是案子,更是別人的人生。”王一明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們辦案子,而且都是刑事案件,稍微哪一點沒有考慮周到,都有可能影響當事人的一生。小案連民心,能夠把小案辦好,才能說明我是一個合格的公訴人。”王一明說。
在一起涉企盜竊案中,犯罪嫌疑人監守自盜,導致企業遭受重大損失。在走訪企業時,他發現被盜物品的安裝時間與鑒定意見不一致,在重新鑒定后,被盜物品價值從30.9萬元降至29.3萬元,嫌疑人的刑檔也隨之降低。準確界定犯罪數額,獲得辯護律師和犯罪嫌疑人的認同,犯罪嫌疑人自愿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其家屬向被害公司代為賠償30萬元。犯罪嫌疑人認罪服判,其家屬也對檢察官明察秋毫,準確認定事實表示了感謝。在依法打擊犯罪的同時,積極促成賠償和解,化解社會矛盾,既讓犯罪嫌疑人得到了公正的判決,又使企業及時獲得賠償,降低了損失,促進社會和諧,彰顯公平正義。
在一起過失致人死亡案中,他多次組織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家屬進行調解,犯罪嫌疑人先期支付8萬元、5萬元。刑事案件辦結后,他向被害人家屬提供民事訴訟指導服務,根據法院判決依法索賠,并與當地法院聯系協調,協助依法搜集相關證據材料。期間發現被害人家庭困難,兩個未成年子女急需就學、殘疾并罹患重癥的父母急需就醫,他積極協調檢察院發放司法救助資金5萬元,傳遞司法溫情。該案入選眉山市檢察院典型案例。
王一明辦理的類似案件還有很多,從大案要案到群眾身邊的“小案”,他始終堅持情理法結合,將“案結事了”作為辦案目標,堅持“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十年公訴路,冰心在玉壺。身著檢察藍,悠悠為民情。作為公訴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堅守和對公平正義的執著追求。每當他們身著檢察制服站在公訴席上,那句“以國家公訴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訴的宣告”既是他們對入職誓言的回應,更是對公平正義的無聲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