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全“三大機制”,壓實河湖長制責任
一是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將全縣139條河流、69座水庫、3726口山坪塘、169處石河堰以及設計輸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及以上渠道全部納入河湖長制實施范圍。建立縣鄉村三級“河長+警長+網格長”組織體系,設立河長1255名、警長882名、網格長43名、水庫渠道河湖長130名。
二是健全雙腳丈量機制。探索建立“1+1+1+4+N”河湖管護模式(即一河一策、一河一檔、一河一圖、四張清單、N個項目),積極推進“雙腳丈量河流”行動制度化、常態化。每年組織開展2次以上“百條河流集中調度,千名河長集體丈量”行動,有效排查點位3682個,發現河流污染源729個,繪制“一河一圖”58份,編制四張清單139份,整改銷號656個。
三是健全督導考核機制。建立督查暗訪機制,開展一旬一督查,開展督查暗訪36次,下發工作提示單12份;建立問題整改機制,堅持一月一調度,累計解決涉河涉湖問題1500余個;建立考評問責機制,執行一季一考評,評選河長制先進個人11人次,紀委監委問責處分22人次。
2、聚焦“三個關鍵”,狠抓水環境治理
一是治理鄉鎮污水。以污水“零直排”為目標,實施潔凈水項目79個,投資5.6億元,建成場鎮管網265公里,提標擴容改造20座。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站)51座,全部實現一級A標排放標準,達標率95.3%。
二是修復流域生態。投資6.6億元,實施“清水工程、補水工程”。開展荒山、荒坡、岸線綠化行動,完成岸線綠化261.5畝、荒山荒坡綠化補植補栽809畝;實施嘉陵江水源供水工程、全民水庫補水工程、洗馬、白塔堤防工程等項目,有效補給河流生態水源。
三是整治人居環境。投資1.22億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任務”,建成垃圾定點收集池1.7萬個、壓縮式垃圾中轉站5座,全年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萬余噸,建成農村居民聚居點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13個,新改建戶用廁所11962座,農村公共廁所313座,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6.8%。
3、開展“三大行動”,提升水環境質量
一是開展河湖“四亂”清理專項行動。圍繞河長制工作“六大任務”,分類開展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大行動”,有效排查整改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突出問題9處。“零容忍”打擊河道違法采砂行為,開展河道采砂各類監督檢查127人次,查處案件5起,處罰罰金47.4萬元,沒收非法所得5.06萬元。
二是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整改專項行動。聚焦飲用水源地保護“劃、立、治”三項工作內容,每季度定期開展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全年集中排查鄉鎮飲用水水源地18處,排查周邊住戶653戶,發現并整改問題122個。
三是開展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專項行動。以保護水資源、管控水岸線、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強化執法監管為目標,分別與重慶、武勝、華鎣等相鄰市縣簽訂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協議,開展聯合巡河執法5次。(廣安市生態環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