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川委辦[2018]18號)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彭山區主動順應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的要求,積極探索公共法律服務進小區工作,將服務下沉送到居民家門口,解決服務人民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據悉,目前,彭山區已建立1個區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1個公共法律服務站,65個公共法律服務室,其中包括經開區和二所高校公共法律服務站、三個商住小區公共法律服務室。
近年來,隨著城鄉統籌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和外來人員遷入彭山城區居住,許多小區尤其是上萬人的大型小區基層治理問題逐漸凸顯,主要表現在:一是小區居民結構復雜、素質不一,容易產生矛盾;二是居民對小區居住環境和物業管理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三是小區物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小區管理的意識還不強,調解矛盾糾紛手段單一,不能有效化解部分矛盾,導致沖突升級。為了滿足小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實現公共法律服務“零距離”服務群眾,彭山區司法局于2020年2月啟動“公共法律服務進小區”試點,在居民數量較多的翡翠城、山水福都、泊林郡三個小區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室,并于5月份開始啟動運行。小區公共法律服務室集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依法治理、法治宣傳、矛盾糾紛調解于一體,有效整合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律師事務所、第三方調解機構等法律服務隊伍資源,建立各類法律服務協調機制,為廣大小區業主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法律服務。
完善實體服務平臺。小區公共法律服務室在小區內部設獨立辦公地點,常駐聯絡員由小區派駐,每周實行律師輪流值班制度。建立登記備案制度并限時辦理,重大疑難事項承諾三日辦理并告知當事人。引導當事人依靠法律手段和按法律程序解決涉法問題,并具體承辦小區業主的法律訴求等,充分發揮法律服務民生職能作用,提高法律服務水平,最大程度滿足小區業主對法律服務的需求。
加強小區法治宣傳。充分發揮法律工作者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小區組織的普法宣傳活動、按計劃開展法治教育講座。組織法律工作者、普法志愿者深入小區,與業主面對面開展各類專題普法宣傳,推動落實法治宣傳教育全覆蓋,幫助廣大業主和小區職工養成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習慣,全面提高依法維權意識。截止目前,小區公共法律服務室參與并開展法治講座3場,受眾3000余人。
積極助力小區治理。充分發揮公安干警在“平安彭山”建設中主力軍作用,建立小區警務輔助和治保工作機制,實行公安干警下沉派駐小區,推進“專門力量維穩”向“專群結合創穩”轉變,維護小區治安秩序,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障小區居民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權益。
化解調解矛盾糾紛。建立“1(小區物管)+1(公共法律服務室)+N(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網格中心、律師事務所、第三方調解機構等)”組織架構,充分發揮矛盾糾紛多元化調解機制,整合多方力量參與小區矛盾糾紛調處。注重發揮“鄰里調解”“能人調解”,讓身邊人調解身邊事,打造小區個人調解品牌,實現調解服務群眾“零距離”,形成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協調配合、良性互動。
據了解,小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成立以來,共調處成功各類糾紛10余件,解答法律咨詢200余人次。
特別是疫情期間,公共法律服務室處理了一個突出案例:2020年4月25日,翡翠城單元樓電梯按鍵被一小孩吐口水,該單元188名業主義憤填膺,要求肇事者家長道歉,因小孩家長護短,雙方爆發激烈爭吵,鄰里關系非常緊張。服務室同志得知后迅速行動,組織律師、網格員和物管相關人員開展矛盾糾紛調查,制定調解方案。經過多次調解后,當事人雙方達成調解協議,避免了一場可能激化的沖突。本案的解決既避免了疫情期間可能發生的聚眾事件,又有效維護了小區居民的合法權益。
此外,區司法局開通12348、37610348法律服務熱線,為廣大居民提供涉法咨詢、解答、指引、調解、事項辦理等暖心法律服務,助力疫情防控。通過普法公眾號、“不老彭山”法治專欄以及小區業主微信群等平臺,將公共法律服務室信息及聯系人、聯系方式向社會廣泛發布,讓居民尋求法律服務有了解決渠道,滿足了居民在疫情防控期間對法律服務的迫切需求。(彭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