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于3月1日起施行,增設了檢察公益訴訟條款,為檢察機關履職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據。近日,內江市市中區人民檢察院積極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辦理了一起文物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并與市中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會簽《關于加強文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檢察與行政執法聯動配合的協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助推全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內江市市中區,古稱“漢安”,因水而生、因甜而名,在2000多年的郡縣史中,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漢安故郡”“書法之鄉”“甜城”等美譽,現已定級的不可移動文物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
2025年2月至3月期間,該院檢察官辦案組重點選取了翔龍山摩崖造像、曾家大院兩處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調查取證。
經調查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翔龍山摩崖造像,被譽為市中區“國寶”,對唐宋摩崖造像藝術、書法藝術、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其石刻造像存在巖體開裂、面流沖蝕、表皮風化脫落等問題。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曾家大院系內江近代糖業輝煌歷史和“甜城”城市名片來源的最好“見證者”,為研究川南民居建筑、清代民居建筑、內江糖文化起源提供了很好的實證,其院落存在瓦建松移多處漏雨、部分椽檁等木構件受潮糟朽、竹泥墻面多處開裂垮塌等問題。
“是否安排專人進行日常巡查檢查,是否制定了文物保護方案,是否積極爭取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目前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針對調查發現的問題,該院加強與市中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的溝通,通過實地調研、圓桌會議等方式,發現全區文物保護工作存在文物保護資金短缺、專業力量不足、協作配合不緊密等實際困難和問題,遂共同會簽了《意見》,加強在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辦案協作、專家支持、人才培養、宣傳引導及溝通聯絡等方面的協作配合,助推文物保護工作走深走實。
雙方依托《意見》互相借力,一道加強與內江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市文博館、市張大千紀念館、內江師范學院的溝通協作,邀請專家多次參與翔龍山摩崖造像、曾家大院等文物的現場查勘、本體病害成因分析、文物修繕討論等工作,以及公開聽證活動,助力翔龍山摩崖造像、曾家大院等多個文物專業保護。目前,文物保護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該院下一步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精神,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依托《意見》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公益訴訟檢察與行政執法的協作配合,依法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助力全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