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古稱嘉州,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于大佛腳下,文化積淀深厚,文旅資源豐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坐擁“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之美譽。
樂山市市中區檢察院以“三江潮.凌云志”黨建品牌為引領,在“三培育三引領”活動中精心培育、成功創建“和美嘉州”公益訴訟優秀辦案團隊,為建設“人、城、境、業”高度融合的現代化市中區貢獻檢察力量。
機制建設:內外聯動奠定堅實執法基礎
市中區委、市中區政府聯合下發《關于支持檢察機關依法開展公益訴訟的通知》,將“落實檢察建議、配合調查取證、支持公益訴訟工作”納入“依法治區”工作大局,剛性開展績效考核。
市中區檢察院出臺《加強公益訴訟工作內部協作配合的規定(試行)》,明確各內設機構協作責任、規范線索移送、細化信息共享等事項,凝聚全院合力。
市中區檢察院、市中區紀委監委聯合會簽《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協作配合辦法(試行)》,推動建立職能銜接和線索雙向移送機制,拓展線索來源,強化“檢察+監察”監督合力。
市中區檢察院、市中區財政局、市中區審計局聯合會簽《樂山市市中區公益訴訟損害賠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暫行)》,在全市首批設置5個公益訴訟賠償金專項資金賬戶,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專款專用”,確保資金管理、使用規范、合理、公開、透明。該做法得到高檢院肯定。
與樂山市電視臺“環保曝光臺”“來自市中區的報道”等欄目建立合作機制,通過媒體監督提升全民支持公益訴訟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團隊建設:發揚“三牛”精神凝聚執法合力
2019年12月,在內設機構改革時,市中區檢察院單獨設立第四檢察部,即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檢察部。2020年10月,市中區檢察院派駐樂山大佛景區公益訴訟檢察室正式成立。
為適應新時代對公益訴訟工作的要求,院黨組先后為其辦案團隊增強骨干力量,增添新鮮血液。目前,該團隊有2名員額檢察官,3名檢察輔助人員和2名聘用制書記員。團隊成員齊心協力,各司其職,共同進步。
分管副檢察長發揚創新發展拓荒牛精神,憑借長期從事職務犯罪案件偵查工作的經驗和強大的溝通協調能力,帶領團隊成員全域普法、拓展案源、打破壁壘、突破成案。
部門負責人發揚艱苦奮斗老黃牛精神,團結協作,主抓落實,通過“人人上講臺”形式強化集中學習,建立“一對一”導師制,幫助年輕干警快速成長。
團隊成員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精神,分工合作,任勞任怨,把每一件小案都當成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大事來辦。
近年來,共受理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97件,立案183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49件,其中單獨提起行政公益訴訟2件;發布公告21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1件,其中判決20件,調解結案1件。1件案件被評為全省典型案例。1篇調研被省級刊物發表,開展普法教育達3000余人次,工作動態被省級以上主流媒體采用26篇次。績效考核綜合排名躍居全市第一,團隊干警共獲市、區表彰6人次。
重大案件:聚焦民生民利突顯執法效果
辦理了全市首例某縣自然資源局不履行職責查處土地違法行為的行政公益訴訟案,法、檢“兩長”同庭公開審理,相關單位50余人旁聽庭審。
辦理了全市首例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向某某同時承擔了刑事責任及支付10倍懲罰性賠償金、在媒體公開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
辦理了全市首例以調解方式結案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非法捕撈水產品的胡某繳納第一筆生態修復補償費人民幣3000元。
辦理了全省首例向人民法院提出被告人應承擔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恢復原狀期間服務功能損失訴求的王某某濫伐林木案,為探索拓展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內涵提供有益嘗試。
辦理了綠心路污染環境系列案,附民被告涉及3家企業和13名自然人,涉案固體廢物共8910余噸,共同承擔應急處理費873萬余元的連帶責任。
以訴前建議推動耗資8000余萬元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破解老城區皇華臺生活污水直排岷江的治理難題,切實保護了水資源生態環境。該案被評為四川省檢察機關2021年度行政公益訴訟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