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責任制改革以來,眉山市東坡區人民檢察院緊扣“四大檢察”“十大業務”發展需求,組建了11個專業化辦案團隊。以夏麗為組長的環境資源辦案團隊,就是其中一個。夏麗為她的團隊取名叫“藍朵朵”團隊。“朵朵”意指“藍天白云朵朵”,又指“檢察機關通過辦案實現雙贏多贏共贏,好處效果多多”。
“藍朵朵”環境資源辦案團隊是集刑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于一體,按照“2+2+2”模式,即2名檢察官、2名檢察官助理、2名書記員組成。團隊自2017年成立以來,始終用心用情辦好群眾身邊的每一起案件,用專業與匠心加強對藍天綠水青山的司法保護,為筑牢岷江生態保護屏障貢獻了東坡檢察力量。
最大限度釋放案例的價值
大氣污染作為世界環境十大問題之一,其污染的感受度高、擴散性強,且取證難、認定難、入罪懲處少,成為辦案難點。
“藍朵朵”辦案團隊曾辦理的鄧某某等4人污染環境案,是四川省首例大氣污染環境案,無案例可考,無經驗可循。辦案團隊從污染環境罪的構罪要件出發,梳理案情,引導偵查,多次查看案發現場,走訪多名專業人士、法學專家和煤焦油加工企業,了解煤焦油的成分、性質以及加工處理流程,為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做了充分準備。
庭審當天,省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群眾代表200余人觀摩庭審,4名被告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該庭審被市人民檢察院評為“優秀示范庭”。該案的成功辦理,有力震懾了當地類似生產企業,激發其優化升級污染防治設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為推動政府順勢開展陶瓷、磚瓦等涉大氣污染專項執法行動提供法律支撐,鼓足了法律底氣,最大限度釋放了案例的價值。該案被市委政法委評為精品案件,并入選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檢察+X”模式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陳某某等6人污染環境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實施后的全省首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東坡區檢察院在“行刑銜接平臺”發現該案線索后,辦案團隊全程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
在辦案中,團隊依托“檢察+X”聯動打擊環境違法犯罪相關工作機制,通過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席會議等形式深化溝通協作,針對案件事實認定、涉案固體廢物處置、司法鑒定等問題,同有資質處置單位、環保、公安機關等部門進行多次論證,共同解決疑難問題,推動案件辦理。
同時,該團隊立足刑事檢察職能和公益訴訟職能,還配合公益訴訟檢察官,實行“一案雙審”,依法嚴肅追究污染環境的刑事責任和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督促被告人在檢察環節主動上繳環境損害處置費,讓受損生態環境得到及時有效修復
該案的成功辦理,讓環境侵權者承擔生態損害賠償責任,同時給其他經營者敲響警鐘,對深化“行政+公安+檢察”聯動協作機制、促進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落實具有示范意義,入選全國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典型案例。
努力讓思蒙河上再無“電魚人”
“我不知道用電捕魚是違法的,不僅要賠生態環境修復的錢,還差點要坐牢,以后我再也不干了!”村民盧某某和劉某某在東坡區檢察院組織召開的不起訴公開宣告會上后悔不已。
據悉,盧某某、劉某某分別在思蒙河流域的禁捕區域,采用電魚方式捕撈烏魚、泥鰍、黃鱔等水產品。“藍朵朵”辦案團隊審查后認為,2人非法捕撈漁獲物少,案發后具有自首情節,認罪認罰并已依法繳納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賠償費4000余元,依法可以作不起訴決定。
但是這兩件電魚案都發生在思蒙河流域,且近年來該河段已發生了多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團隊組長夏麗意識到:“思蒙河作為岷江重要支流,是‘長江十年禁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件雖小,但若不引起重視,電魚事件還會發生。讓思蒙河上再無‘電魚人’,有必要把這個案子辦到村上去,讓更多的普通群眾受到教育,共同構筑岷江生態保護屏障。”
宣告會上,犯罪嫌疑人以身說法,辦案團隊為鎮村干部、村民等30余人介紹了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的構罪標準,闡釋“長江十年禁捕”政策的深遠意義,開展了一堂生動的現場普法課。據悉,該團隊深入案發地開展不起訴公開宣告、法治講座20余場次,從源頭上加強生態環境資源保護。
藍朵朵環境資源辦案團隊只是東坡區人民檢察院打造專業辦案團隊的一個縮影。面對未來,東坡區人民檢察院堅持主業為本、品牌賦能,努力實現專業化團隊建設引領檢察工作高質量的良好局面。
(湯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