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峨眉山市檢察院與峨眉山博物館攜手打造的峨眉山文物和文化遺產法治教育示范基地、“益·峨眉”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教育示范基地里,常常出現這樣的一幕:“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的檢察官們給往來游客科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這是該院與峨眉山博物館聯合開展檢館共建,用“科普”與“普法”碰撞融合后帶給游客的全新體驗。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植物王國”“動物樂園”的美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近年來,峨眉山市檢察院“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辦理了濫伐、盜伐林木,非法捕撈水產品,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文物保護等案件30余件。
打造沉浸式“法治之館”
“世界只此一座峨眉山,守護她需要你我共同努力。”“為了生命安全,拒食野生動物。”“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包含標本)。”峨眉山市檢察院在峨眉山博物館八個展廳內擺放普法標識牌40余個,在館外300畝珍稀植物園中懸掛法律提示語10條,在觀影廳滾動播放檢察公益宣傳片,隨時隨地提醒游客破壞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法律后果。不僅如此,該院還投放4個電子顯示屏在博物館展廳內,內置以峨眉山特有物種如龍洞山溪鯢、峨眉含笑等國家級保護物種為主題開發的植物保護、動物保護、文物保護小游戲,生動融入物種基本情況、保護級別、典型案例、法律條文等知識,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實踐性和趣味性,讓游客在觀光游玩的同時潛移默化提升法治意識。
“微基地”融合研學實踐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搭建起與未成年人之間的連心橋,讓同學們在增長社會實踐本領的同時,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峨眉山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帥潔瓊告訴正在參與體驗的師生。針對全市中小學生的普法需求,該院充分依托峨眉山博物館集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優勢,打造“嘉蓓呵護”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微基地”,個性化定制法治教育研學課程,通過線上直播及在線點播功能實現資源共享,將普法教育植入研學實踐。“科普+普法”相結合,讓未成年人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一體提升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隨手拍拓寬案件線索渠道
法治教育示范基地是集文物保護、生態保護、法治教育、線索收集、案件辦理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在基地里,隨處可見峨眉山市檢察院開發的“益·峨眉”隨手拍舉報平臺二維碼,游客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一鍵舉報有關破壞世界雙遺產的違法犯罪線索,從而達到廣泛發動游客參與峨眉山保護的目的。同時,聘請博物館專家作為特邀檢察官助理協助相關案件辦理,提升檢察監督的專業化能力。目前,峨眉山市檢察院通過該平臺收集涉文物保護、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領域線索9條,辦理案件7件。
峨眉山博物館簡介
峨眉山博物館,坐落于峨眉山風景區報國寺的鳳凰堡旁,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是中國風景區首座集地質、動植物、歷史、宗教、民俗等內容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館內由影視廳、地質廳、動物廳、植物廳、古蜀峨眉文化廳、佛教文化廳、道教廳、書畫廳八個廳組成,展出地質標本、動植物標本和文物4000余件。館藏文物包含戰國青銅器、宋代精品瓷器等一批鎮館之寶,以及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等眾多名家的書畫,展廳外還建有300多畝的峨眉山珍稀植物園及青少年研學基地。先后獲得第五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第一名、“四川省重點博物館”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20余個獎項。場館每日接待往來游客2000至10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