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沐川縣檢察院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著力打造樂山市檢察機關“嘉美人和”基層社會治理品牌矩陣子品牌“如沐春楓”,筑牢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根基,形成“蔚然成楓”“有沐共睹”“沐鄰友好”“春楓化雨”“美沐傳情”“沐光如炬”六大治理模式,經驗做法于2022年7月在全市基層檢察院推廣,制作的培訓課件入選首批全省檢察機關教育培訓精品課程,經驗總結視頻被法治四川、四川長安微博采用。
搭建“蔚然成楓”統籌模式 強化系統治理 提請縣委印發實施方案,強化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如沐春楓”基層治理監督“全覆蓋”、治理“全方位”、服務“零距離”。在全縣13個鄉鎮和2個園區設立檢察服務站點,聘請13名鄉鎮政法委員擔任總聯絡員,151個村、社區各聘任1 名檢察聯絡員,以“聯”促“融”,融入“三所一庭一站一中心”基層治理共建格局。組建4個工作專班,分片負責2-4個鄉鎮,對接群眾法治需求,拓寬案件線索渠道。爭取縣委支持,將該項工作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任務,列入部門、鄉鎮依法治縣目標考核,提供經費保障、逗硬獎懲,有力保障工作落地落實。
健全“有沐共睹”共享模式 推動綜合治理 建立部門協作機制,不斷健全“有沐共睹”信息與成果共享模式,形成“檢察服務+”共治合力。聯合相關部門會簽《關于加強司法協作服務基層的意見》等機制20余個,推進檢察服務與“人大代表之家”“有事來協商”等平臺有機融合,制定醫生接診未成年人疑似被性侵報告機制、檢校雙方重大事件協作通報制度等,確保線索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共享信息線索480余條,立案辦理相關案件108件,移送有關單位處理160余條。
營造“沐鄰友好”和諧模式 深化依法治理 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運用“面對面交心、法理情融合、親朋鄰勸解、得與失權衡”糾紛化解四法,發揮“檢察聽證、檢察建議、檢察意見”三大履職優勢,形成檢民友好、鄰里友好、環境友好的“沐鄰友好”和諧模式。舉辦檢察聽證62場次,發出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41件,檢察聯絡員和工作專班參與調處矛盾糾紛700余件。底堡鄉水月村曾某某與王某某長達6年之久的土地邊界糾紛經調解握手言和;被水葫蘆入侵的黃丹鎮馬邊河道在一周內碧波重現;促成收回耕占稅2290萬元、土地出讓金4509萬元;增殖放流魚苗15萬余尾,補植復綠苗木9.1萬余株。
依托“春楓化雨”教育模式 促進源頭治理 整合“竹鄉檢語”法律服務團、“沐浴陽光”未成年人工作團隊等力量,開展“法律七進”宣傳教育100余次,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基層群眾提供“上門式”“訂單式”“沉浸式”法治服務和體驗。解決群眾法律疑惑200余個,提供法治參考意見10余件,積極引導群眾樹立法治意識,形成學法守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氛圍。注重“兩微一端”、報刊雜志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強化法治宣傳引導,60余篇案例信息被人民日報、最高檢公眾號、檢察日報、正義網等媒體刊發轉載。
突出“美沐傳情”關懷模式 推動有效治理 傾力做好支持起訴工作,構建“司法救助+政府救助+社會救助+法律援助”的多元化救助體系,捍衛公平正義、傳遞檢察溫情。辦理天泰礦業公司拖欠65名員工56萬元工資支持起訴案,相關做法在全省檢察機關作經驗交流。開展司法救助40件44人,鄒某司法救助案中,市縣聯動救助被害人鄒某4.2萬元,協調教育、民政等部門跟進解決被害人上學、家庭低保等6個具體困難,被省院十部評為典型案例。7歲女童被虐待案中協調解決當事人戶籍遷移、轉學安置、心理疏導、司法救助金等系列問題。
創新“沐光如炬”智慧模式 賦能現代化治理 積極融入“網格E通信息”綜治信息化平臺。開啟檢察機關為縣級部門、鄉鎮排憂解難的“隨駐”模式,建立中心“吹哨”,檢察“報到”的靈活快反機制,針對涉檢、涉訴、涉眾等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分級、分流處理。積極推進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運行,加快構建檢察線索收集智能分析處理平臺,建立高效的檢察信息情報系統。根據辦理案件原創設計的《行政機關未履行耕地占用稅征收義務法律監督模型》被評為2022年全省優秀法律監督模型,《虛構勞動關系虛假訴訟線索發現法律監督模型》入選2023年省院重點支持建設模型清單,進入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競賽復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