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廣大青年民警在新時代繼承并發揚五四精神,近日,眉州監獄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組織青年民警走進眉山榮軍院、敬老院、干休所,走訪慰問革命前輩,聽他們講述自己與黨的故事,共憶崢嶸歲月、回望初心使命、賡續紅色血脈。
飛行員張澤貴:敵機狂轟亂炸,我軍“空中揮刺刀”
出生于1933年的張澤貴,今年已是88歲高齡。雖已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提起70年前的那場保家衛國之戰,老人激動不已。
“這是紀念章、這是贈給最可愛的人搪瓷杯、這是抗美援朝布袋……”,老人翻出他參加抗美援朝時保留下來的物品,一段塵封的記憶慢慢鋪展開來。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張澤貴毅然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成為空軍4師10團一大隊的一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當時美軍的航空、火力、裝備都比我們強大,在朝鮮上空對我軍狂轟濫炸,噴氣式飛機機尾噴的煙子把天空都攪得烏煙瘴氣,我軍傷亡慘重……”
“但是最后我們卻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老人自豪的說道,“因為我黨適時作出的正確戰略決策,更因為共產黨人堅定的信念和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精神”。
“我至今想起大孤山敵機侵襲下短短十分鐘的戰斗動員都不寒而栗。”老人回憶,1953年4月,我軍執行反登陸戰的大小和島上,美軍設有雷連戰和加強連,對我軍十分不利,一天剛天黑,時任師政委的葉松盛召開動員會,一上臺就嚴肅地說:“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立功當英雄,打死了當烈士,光榮的路!一條打敗仗,逃跑當叛徒,可恥的路!”。
這些話激勵著戰士們絕地反擊,張澤貴和戰友們在當晚確定的“改實戰鍛煉為打硬仗”戰略指導下,憑著一股不怕死的勁頭,與美軍飛行員“空中拼刺刀”,“反登陸戰”取得勝利。
“你們是幸福的一代啊,要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發揮才智,把國家建設的更強大”老人諄諄叮囑。
解放軍程希智:子彈打在槍桿上,毅然勇往直前
92歲的程希智老人,已經拄著拐杖步履蹣跚,但目光堅定,73年前的那場淮海戰役仍然記憶猶新。
1948年底,淮海戰役打響,程希智成為中原野戰軍的一名戰士,面對敵軍的猛烈戰火,程希智常常要在槍林彈雨中穿梭。“我負責傳遞情報、運送急需物資,有一次我跑著跑著手里的槍突然飛了出去,撿起來一看,原來子彈打進槍桿了,來不及害怕,又繼續向前沖。”這樣與炮彈擦身而過的場景太多了,“雖然危險,但當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完成任務。”老人回憶道。
比起戰爭的殘酷,當時缺彈少糧的艱苦作戰環境也是對革命戰士的極大考驗。“很長時間都是光腳行軍打仗,經常三四天吃不上飯,靠野菜充饑。”
“沒有人民群眾,這場勝仗是打不下來的”說到這里,程希智老人已經紅了眼。“當時老百姓們生活已經夠苦了,但為了支援解放軍,他們把家里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把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抬傷員的人民群眾。”
據了解,由于各解放區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經過66天鏖戰,人民解放軍創造了“60萬戰勝80萬”的戰爭奇跡。
“所以說共產黨是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的隊伍呀!你們這一代人不能忘本,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共同建設我們的黨和國家。”老人激動地說。
參加活動的青年民警紛紛表示:一名老兵就是一本書,聽他們講述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們更加深刻領悟了黨的光輝歷程,牢牢銘記了黨的初心使命,更加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革命信仰。作為新時代的監獄民警,我們將傳承艱苦拼搏的革命斗志,賡續自強不息的五四精神,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在新型現代文明監獄建設的征程中砥礪前行。
(伍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