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度職業榮譽儀式上,我們特別增設“最美警嫂”表彰環節。經監區推薦、監獄評選出的10位“最美警嫂”,榮獲了為她們定制的證書和獎杯:丈夫送上的玫瑰映紅了嫂子們的臉,小編和同事們一起 吃飽了哥哥嫂子們的“狗糧” 見證了這溫馨和榮耀的一刻。
作為“警嫂”,是她們守好了后方,才讓監獄民警能安心馳騁在守護平安的戰場。特別是因疫情防控數次封閉執勤的這兩年,一線民警常常一月甚至數月無法回家,照顧老人、撫育幼子的重擔全部落在了“警嫂”的身上。是她們用柔肩撐起一片溫馨的港灣,完成了“你守護大家,我守住小家”的浪漫承諾。
如果說警察是最光榮的職業,“警嫂”就是最美麗的事業!這一期,我們邀請到了三位“最美警嫂”,一起來聽聽她們的動人故事。
曹鈺珧,新手“警嫂”(1年) 入警第31天,胥閱薪接到通知,因疫情防控需要,監獄調整警務運行模式,接下來的14天,他需要在隔離備勤后立即到監管區內封閉執勤。 從在簡陽相識、相戀到結婚,再一起考公回到樂山,曹鈺珧還從未和丈夫分開這么久。她一邊給胥閱薪收拾行囊,一邊不忘叮囑他每天報平安。 2歲半的女兒,正是精力旺盛、充滿好奇的時候,幫忙照顧孩子的外婆年齡較大、身體不好;在小學任教的曹鈺珧,在課后還要準備教案,收集學生的流調信息……丈夫的“缺席”,讓她的負擔更重了。 但在每一天爭分奪秒的通話里,她卻從不抱怨。“作為警察,和老師、醫生一樣,本就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我能理解他。我當然希望他能在身邊陪伴,但當他在一線奮戰時,我更應該替他分憂。” 受邀參與2022年度職業榮譽儀式,在掌聲中捧起金色的定制獎杯,當丈夫身著警禮服,鄭重地向她敬禮致意,那一刻,曹鈺珧更多了一分自豪與榮光。這一年,她感同身受了監獄民警的艱辛與汗水,也見證分享了他們收獲的喜悅:“愛他,就是可以朝夕相伴,也能并肩作戰。” 陳海英,資深“警嫂”(16年) 算了算譚辛酉封閉執勤的時間,陳海英知道,丈夫今年又不能在家過年了。寒假開始后,她果斷地帶著兒子回了老家。 7歲的兒子很快和半年未見的朋友們又熟絡起來,陳海英也和家人準備年貨,有條不紊地安排著每天的生活。曾經她也是被父母、哥哥寵著的小公主,但成為“警嫂”和媽媽后,她逼著自己迅速成長,現在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女強人”。 “遇到事情自己能處理,不是比依靠別人要好嗎?”在兒子的教育上,她也是如此去引導。“著火了,消防員叔叔是不是要去滅火呢?醫生叔叔是不是要去救命呢?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事情要做。” 從校服走到婚紗,是因為愛情;隨丈夫從廣安到樂山定居,也是因為愛情。因為愛情,陳海英決定做一名“警嫂”,而她對丈夫始終如一的理解和支持,讓譚辛酉能安心在前方奮戰,不用回頭也知道她在后方守好了溫暖的小家。 2022年度職業榮譽儀式上,譚辛酉身披“四川監獄執法先鋒”的綬帶,為陳海英送上了鮮花。那一刻她像是回到了結婚那天,激動中夾雜著緊張,看到丈夫開心、放松的笑臉,她突然釋懷了很多、明白了很多。 “‘警嫂’需要做的,不僅是照顧好小家庭,她有社會責任、需要擔當,是丈夫最堅強的后盾。”陳海英說,“警嫂”的身份讓她更獨立自主,她很慶幸也很自豪,因為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成就,相攜成長。 陳紅義,王牌“警嫂”(30年) 1993年冬天,大雪封山的五馬山上,正和同事清掃積雪的民警向奇貴,遠遠地看見一個“雪人”向山上走來。盡管“雪人”的外套已被雪花覆蓋,向奇貴還是一眼認出,在雪地里蹣跚前行的,正是他的妻子陳紅義。 “你咋來了喃?家里出事了嗎?”向奇貴急忙上前,從監獄場部(行政辦公樓)到他所在的16中隊,要走22里的積雪山路,可以想象妻子的這一路是多么曲折艱險。 “家里都好,你放心。”陳紅義的臉凍得通紅,一開口就是一串雪白的霧氣,“你電話幾天都打不通了,我猜是電纜又被雪壓斷了,也不曉得你的情況,我就上來看一看。” 那個冬天的那次見面,向奇貴直到現在都還清晰記得。這個陳紅義口中“做多過于說”的直男,其實常跟朋友、同事講“她是值得我這輩子愛的女人”。 學醫護的陳紅義,本可以留在城區的醫院好好發展,卻因為做了“警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來照顧家庭,最終選擇辭職。這些年,她換過很多工作,無論收入高低,只要求時間更自主:遇上冬季大雪封山,或是監獄有工作任務,幾個月回不了家是丈夫的常態。陳紅義將家人照顧得很好,兒子并沒有因為長時間看不到爸爸就疏遠,反而對爸爸充滿了崇拜。2017年,公公因腦梗需要長期護理,也是陳紅義常常去照顧,像親生女兒一樣妥帖細心。 監獄遷建到樂山城郊后,一家人相處的時間好不容易多了起來;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數次封閉執勤讓陳紅義又回到了“獨居”狀態。向奇貴說,這么多年,妻子從沒在他面前抱怨過,她總是默默地把所有事情處理好,讓他既內疚又感動。 “肯定是有過埋怨的。”陳紅義則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回憶讓她的聲音有些哽咽:“娃兒還小的時候,有好幾次半夜高燒驚厥,我一個人背起他往醫院邊跑邊哭,那時候真的好無助。”她說,這么多年里,也曾想過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走到了今天。 “無論哪個行業,都要有人負重前行。”在陳紅義看來,“警嫂”們對丈夫的包容理解,都是源于“愛”:最開始,是對丈夫的愛、對家庭的愛;到后來,她們明白了和平安寧的不易,懂得了萬家燈火的代價,最終選擇成為,為“負重者”負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