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隆昌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陳賢建和他的同事們來說,他們的救治對象有些特殊:精神疾病患者。一直以來,正是因為病人的特殊性,更考驗他們的醫術和耐性。
陳賢建查閱資料
支持陳賢建堅守下來的原因很簡單:這既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事業。
選擇——“能用自己的醫術幫助更多的人,那就是在實現自己的價值”
10月18日,隆昌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病區,身著白大褂的陳賢建在一群老年人中來來回回,給這個聽聽,給那個瞧瞧,不知不覺一上午就這么過去了。
熟悉隆昌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人都知道,該院主要收治精神疾病患者。醫院建院已有20年,目前有精神疾病患者700多人。
為了防止病人犯病時發生意外,這里的病房和其他病房有些不同,科室門口加裝了一道防護柵欄。
陳賢建照顧患者喝水
陳賢建是四川達州人,原本在當地一所衛生院工作。“5·12”汶川地震一年后,陳賢建主動申請到了阿壩州黑水縣參加對口支援,而對口支援黑水縣的還有來自隆昌的醫務工作者。
2014年,在一次閑聊中,陳賢建得知,隆昌的精神科專業醫務人員很缺,于是,陳賢建通過專業考試,來到了隆昌。
“當時沒想那么多,只是想著,能用自己的醫術幫助更多的人,那就是在實現自己的價值。”陳賢建說,來隆昌之前,他并沒有和精神疾病患者接觸過,多少有些緊張。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陳賢建發現,精神疾病患者只是在發病時行為不受自己支配,“其實,當病情得到控制后,他們是很可愛的人。”
但不少人對精神疾病患者缺少正確的認識,“很多人會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有的從心理上抵觸他們……”也正是有這樣的因素在其中,精神疾病專業醫務工作者比較匱乏。目前,在隆昌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疾病專科醫生僅有30人,面對數百人的病人隊伍,醫務工作者都是在連軸轉,一次值班就是24小時。
“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病,致殘率高,能把這一部分人照顧好,也是維護社會安定的一種方式。”隆昌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鄒園介紹,陳賢建和院里其他醫務工作者一樣,扎根于此,無怨無悔地付出,值得表揚。
“工作繁重,待遇低,依然選擇這一行,靠的是什么?”鄒園自問,“真的不是為了錢……”曾經有私立醫院來挖人,開出了3萬元一個月的待遇,陳賢建沒有去。
“這不只是一份職業,更是我們的事業……”陳賢建輕聲說。
陳賢建為患者做檢查
堅持——“他們何嘗不是我的親人呢……”
陳賢建負責的老年病區,有30多名病人。年齡最大的82歲,最年輕的21歲。要說這里的醫生和其他醫生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大概就是“挨打”吧。一些疾病發作期的病人會有打人的舉動,醫務工作者被打,是常有的事。
2018年的一天,醫院里送來一名女性精神疾病患者,該患者剛入院時情緒非常激動,行為舉止也無法自控。陳賢建趕緊安排她做體檢,但好幾次,病人都掙扎著撲向陳賢建。就在陳賢建埋頭做檢查時,這名病人突然操起一個塑料盆砸向陳賢建,盆子當場砸破了,陳賢建的后腦勺也被砸出了一個大包,但他還是忍著痛,為病人繼續做完了體檢。
后來,這名病人經過治療,病情得到控制,每次看到陳賢建都特別不好意思,但陳賢建依舊悉心為她診治,并沒有因為曾經挨了這一下而有所區別。
“這有啥子,我們的同事哪有沒挨過打的?”陳賢建說得滿不在乎,“他們也是生了病,沒辦法了。”
對于剛入院的病人,特別是有傷人和自傷行為的病人,醫務人員觀察的頻率會更高,花費的精力也更多。而這些病人度過發病期后,流露出來的很多小細節總是讓人特別感動,“他們一樣有感情,一樣期待被社會所接納,也一樣懂得感恩……”
一些病人,即便已經康復,但因為親人嫌麻煩或者擔心再次犯病,拒絕將他們接回去,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陳賢建都十分難過。
一次,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被送進來,因為沒有兒女,只有間接親屬,當時被送過來時,得了肺炎需要輸液,陳賢建多次打電話給病人親屬,卻多次吃了“閉門羹”。看著這名患者躺在病床上,無依無靠,陳賢建一直照顧他直到康復。
而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一些年老的病人,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只能躺在床上;有的病人雖然病情得到控制,但因為親人不能接受,只能待在醫院里。在和這些患者長時間接觸后,醫患之間,多了一種勝似親人的感情。
這樣的感情,讓陳賢建有了牽掛,一定要待在醫院里才會覺得踏實。好幾次外出學習,幾天沒見這些病人,他總是忍不住會問一問護士病區的情況。
和其他綜合醫院不同的是,這里的患者需要醫院隨時注意他們精神狀態的變化。為了防止病人跌倒或發生其他意外,每半個小時,醫護人員就要對病區進行一次巡視,即便是有監控,也要時刻盯著。所以,值班時,幾乎不能合眼,陳賢建和同事一值班就是24小時,交接完已是中午過了,回到家補個覺,又將迎來新一輪的值班。而在休息過程中,如果病人有什么意外發生,陳賢建還要趕回來。
一次,正在休息的陳賢建接到電話,他負責的一名病人突發疾病,需要他回去處理。陳賢建火速趕到,給病人家屬打了電話后,將病人抱上輪椅,推著就往檢查室跑,直到把病人護理好,情況穩定下來。
患者邱芳(化名)已在醫院待了十年時間,盡管早已康復,隨時可以出院,但她還是選擇待在醫院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在這里,能感覺到家庭的溫馨,這里的醫生待我們也很好,尤其是陳醫生!”
每年,陳賢建會回達州老家一兩次探望父母。一次,走到半路上,醫院臨時有事打來電話,陳賢建又倒了回去。好在父母對他的工作很支持,他也習慣了沒有節假日沒有周末的日子,一天24小時開機,醫院隨叫隨到。曾經,陳賢建也有機會到更好的醫院去,但他拒絕了。“和病人相處久了,有了感情,會舍不得……”陳賢建頓了頓,“他們何嘗不是我的親人呢……”
收獲——“看著病人康復出院,那種感覺無法用物質來衡量。”
醫院除了對病人進行醫治,還需要對康復出院的病人進行隨訪。這也是陳賢建和他的同事所做的工作之一。
陳賢建的同事聶英回憶,一次,他們去黃家鎮的一個村上走訪一位患者。路上,車壞了,又下著雨,沒有辦法,一行人只能走路到村里。近2.5公里的濕滑泥路,大家走了一個多小時,到達目的地后,陳賢建等人對患者服藥情況、病情狀況等進行了交流。“回來之后,他的鞋子都開膠了,所以我印象特別深刻!”聶英說,陳賢建不善言辭,但工作兢兢業業,對于加班,也從來沒有怨言。
“80后”陳賢建,額頭上爬著少許皺紋,頭發中夾雜著零星白發,看起來有些老成。
2018年,隆昌市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陳賢建負責隆昌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相關項目,他要搜集一個片區的中醫藥資料,還要到轄區的59個村衛生室去指導中醫藥服務和中醫藥健康教育。同時,住院部的臨床工作也不能丟。
那段時間,他白天出去走訪或在住院部工作,晚上整理資料,加班到凌晨一兩點是常有的事。這樣持續了近兩個月,陳賢建負責的項目順利通過,而他頭上也不知不覺多了些白發。
休息時,陳賢建沒有閑著,他圍繞如何給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好的治療做一些課題和研究。目前,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還是以西藥為主,但西藥易產生手抖、流涎等副作用,陳賢建利用自己的中醫專業知識,采用中藥治療西藥所產生的副作用,通過中西醫結合,能安全有效地控制病情,又減輕了副作用。不僅如此,他還研究出中藥粉末熏蒸法,以降低院感的發生率。這個方法,醫院至今還在使用,效果也還不錯。
“很少看他有空閑的時候,不是在替病人診治,就是在查閱資料。”聶英和陳賢建一個辦公室,在她印象里,陳賢建永遠那么忙。陳賢建的妻子是這個醫院的一名護士,兩人的工作都很忙,有時,實在忙不過來,干脆把孩子也帶到醫院里來,醫院仿佛他們的另一個家。
“看著病人康復出院,那種感覺無法用物質來衡量……”這句話,陳賢建說得很認真。(隆昌市衛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