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2020-2021年流行季流感中醫藥防控工作,及時有效應對疫情,切實降低人群暴發或流行的風險,保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根據四川省流感發病與傳播特點,日前,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制定了《四川省2020-2021年中醫藥流感防治指導方案》。
在中醫藥流感預防方面,方案明確了行為預防、環境預防、飲食預防和中藥預防。 在中醫藥流感診療方面,方案就不同癥狀區分為輕癥辨證治療和重癥辨證治療,并分別給予針對性指導意見。
2020-2021年中醫藥流感預防方案
(一)行為預防
1.避免接觸有發熱、咳嗽、流涕等流感樣癥狀的疑似患者; 2.勤洗手、勤換衣服、勤曬衣被、房屋勤通風; 3.注意季節氣候冷暖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及過度疲勞; 4.盡量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5.鍛煉身體,增加抵抗力; 6.盡量食用熟食,防止病毒感染; 7.在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時,保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避免呼吸道飛沫傳播。 (二)環境預防 1.加強室內通風換氣,必須時使用空氣消毒機; 2.定期清除廢物、垃圾,保持居住地、車輛、公共場所等環境衛生清潔; 3.對于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須定期檢查、監控。 (三)飲食預防 1.養成定時飲食,營養合理搭配,避免過度飲酒、吸煙等不良習慣; 2.可食用生蒜等類食品,有一定預防流感作用; 3.可適量食用新鮮水果類食物。 (四)中藥預防 1.中醫方劑: (1)加味玉屏風散內服 主要組成:生黃芪15g 白術15g 防風10g 蘆根15g 功效:益氣固表 用法:每日1劑,水煎煮口服,每次150ml,每日2次,可服用3-7天。 (2)中藥香囊外用 主要組成: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蒼術、細辛各3克。 功效:芳香化濕,溫通散寒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絳色布縫制小藥袋,裝入藥末,佩戴胸前,時時嗅聞。2-3天更換一個香囊,可以連續使用1-2周。 2.使用注意事項 (1)以上方藥劑量適用于14歲以上普通健康人群,對于14歲以下的兒童或嬰幼兒可在醫師指導下,酌情減量使用,或使用香囊外用。 (2)對于年老體弱多病者,可在醫師具體指導下,根據不同體質者使用; (3)預防用藥,可以使用2-3周,不要過度延長應用; (4)孕婦慎用或不用; (5)體質過敏或藥物過敏者慎用;服用過程中出現過敏等不良反應時,要立即停服藥物。 2020-2021年中醫藥流感診療方案 (一)輕癥辨證治療方案 1.風熱犯衛 主癥:發病初期,發熱或未發熱,咽紅不適,輕咳少痰,無汗。舌脈:舌質紅,苔薄或薄膩,脈浮數。 治法: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基本方藥:銀翹散合桑菊飲加減。 主要組成:銀花15g 連翹15g 桑葉10g 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葉6g 蘆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50毫升,每次口服150毫升,1日3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每4小時口服1次,每次150毫升。 加減:苔厚膩加藿香10g、佩蘭10g;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葉10g;腹瀉加黃連6g、木香3g;咽癢加蟬蛻10g;咽痛重加射干10g、玄參15g。若嘔吐可先用黃連6g,蘇葉10g水煎頻服。 常用中成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類,如抗病毒沖劑、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清開靈顆粒(膠囊、軟膠囊、片)、疏風解毒膠囊、銀翹解毒類、桑菊感冒類等。 兒童可選兒童抗感顆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 2.熱毒襲肺 主癥:高熱,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飲,咽痛,目赤。舌脈: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止咳。 基本方藥:麻杏石甘湯加減。 主要組成:炙麻黃5g 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浙貝母10g 桔梗10g 黃芩15g 柴胡15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50毫升,每次口服150毫升,1日3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每4小時口服1次,每次150毫升。 加減:便秘加生大黃(后下)6g;苔厚膩加蒼術10g、厚樸10g;痰黃黏稠加瓜蔞皮10g、桑白皮10g;持續高熱加青蒿15g、丹皮10g。 常用中成藥:清熱解毒、宣肺止咳類,如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銀黃類制劑、蓮花清熱類制劑等。 兒童可選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口服液)、小兒咳喘靈顆粒(口服液)。 3.風寒襲表 主癥:發病初期,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脈:舌質淡,苔白,脈浮數。 治法:發汗解表,散寒除濕。 基本方藥:荊防敗毒散加減。 主要組成:羌活15g 柴胡15g 前胡10g 獨活15g 桔梗10g 枳殼15g 茯苓15g 荊芥15g 防風15g 川芎 5g 辛夷10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50毫升,每次口服150毫升,1日3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每4小時口服1次,每次150毫升。 加減:苔厚膩加藿香10g、佩蘭10g;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葉10g。 常用中成藥:解表散寒類,譬如荊防顆粒、散寒解熱口服液、風寒感冒顆粒等。 兒童可選風寒感冒顆粒、荊防顆粒等。 4.表寒里熱 主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舌脈:舌質淡,苔白,脈浮緊。 治法:發汗解表,兼清郁熱。 基本方藥:大青龍湯加減。 主要組成:麻黃10g 桂枝10g 炙甘草6g 杏仁10g生姜10g 大棗10g 石膏3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50毫升,每次口服150毫升,1日3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每4小時口服1次,每次150毫升。 加減:苔厚膩加藿香10g、佩蘭10g;咳嗽重加紫菀10g、百部10g;便秘加火麻仁10g、酒大黃5g。 常用中成藥:解表散寒兼清里熱類,譬如防風通圣丸等。 兒童可選防風通圣顆粒等。 (二)重癥辨證治療方案 5.毒熱壅肺 主癥:高熱不退,咳嗽重,少痰或無痰,喘促短氣,頭身痛;或伴心悸,躁擾不安。舌脈: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數。 治法:解毒清熱,瀉肺平喘。 基本方藥:宣白承氣湯加減。 主要組成:炙麻黃10g 生石膏(先煎)40g 杏仁10g 知母10g 魚腥草15g 葶藶子10g 黃芩10g 浙貝母10g 生大黃(后下)6g 青蒿15g 赤芍10g 生甘草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50毫升,每次口服150毫升,1日3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每4小時口服1次,每次150毫升。也可鼻飼或結腸滴注。 注: 1.妊娠期婦女發病,治療參考成人方案,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藥,治病與安胎并舉,以防流產,并應注意劑量,中病即止。 2.兒童用藥可參考成人治療方案,根據兒科規定調整劑量,無兒童適應癥的中成藥不宜使用。 3.本方案僅供參考,各地各單位應根據實際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