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天然氣供應結構較為單一,對少數國家依存度過高,這給能源安全埋下隱患。”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會主委史紅平針對我國天然氣供應鏈現存問題,提出一系列極具針對性與建設性的建議。
史紅平認為,多元化進口來源是優化天然氣供應鏈的重要基礎。他建議,在鞏固與澳大利亞、卡塔爾、俄羅斯等現有主要供應國合作的同時,積極開拓與中亞、非洲、中東等地區資源國的天然氣貿易。在合同模式上,除長期穩定供應合同外,適當增加現貨采購與短期合同占比。“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靈活應對國際天然氣市場價格波動與供應變化,有效降低供應風險。”此外,我國應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天然氣貿易規則制定,提升定價話語權,推動結算多元化,降低匯率風險,并且綜合運用管道氣、LNG、LPG等多種進口方式,增強供應的可靠性。
有了多元的進口來源,如何保障天然氣的穩定供應?史紅平表示,加強儲氣設施建設是提升天然氣供應韌性的關鍵舉措。“在供給側,要構建以地下儲氣庫為主導,LNG和PNG為補充,管網互聯互通的多元儲氣體系。而在需求側,同樣不可忽視。必須合理約束各地區天然氣需求,優先保障居民用氣的剛性需求,同時提升工業等領域能源替代的靈活性。”史紅平建議,政府應出臺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投資建設大型地下儲氣庫,探索利用廢棄油氣藏、鹽穴等特殊地質構造建設儲氣設施。建立健全儲氣調峰價格機制,激發企業參與儲氣調峰的積極性,明確各市場主體儲氣責任,完善應急調配機制。
解決了儲存問題,運輸效率也至關重要。談及統籌國內外管道建設時,史紅平坦言:“前面我們提到要增強供應可靠性和穩定供應,而這都離不開高效的管道運輸。目前,我國管道建設存在地區分割等問題,制定全國統一的天然氣管道網絡建設規劃迫在眉睫。”他強調,要明確國內外管道的連接布局與走向,打破地區之間的管道建設壁壘,實現省際、區域間管道的高效互聯互通。在國內,加快推進西氣東輸三線、四線等重點管道項目建設,完善全國管網布局;在國際上,積極推動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中亞D線天然氣管道等跨國項目,構建多元化進口通道。在天然氣國家管網中成立專門的管道協調管理機構,負責國內外管道運輸調度與運營管理,提高管道運輸效率。
史紅平著重強調,完善天然氣戰略規劃是保障供應鏈安全的核心。“前面的各項舉措,都需要在完善的戰略規劃下協同推進。”他建議結合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明確天然氣安全保障目標、重點任務與配套措施,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天然氣供應安全納入國家能源安全戰略體系,建立國家天然氣戰略儲備,健全安全監測、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全面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