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10點,在攀枝花市中心醫院兒科門診早教室內,一個幼兒爬爬架將一塊膠墊隔成兩個區間,一歲的小瑤也被分隔在兩種命運的交界處,一邊是醫護從后方托住她綿軟的身軀,一邊是母親王芳坐在墊子另一端,用引誘女兒站立、蹲下,這個動作她們每天要重復上百次。
這樣的訓練曾是王芳始料未及的。2024年,醫生指著基因檢測報告上的罕見病結論告訴她:“治療這種罕見病的靶向藥以前73萬打一針。”這個數字砸在她心里,壓得人喘不上氣。
值得慶幸的是,醫生還說,2022年1月,國家醫保局將這種靶向治療藥正式納入醫保,價格從原先的約73萬元一針降到約3.3萬元一針。同時,2023年起,攀枝花提高城鄉居民醫保普通門診統籌待遇,報銷比例提升至60%。這樣一來,小瑤一針藥劑的自費金額又從3.3萬元壓縮到了約1.9元。
然而,存折上的數字像沙漏里的沙,沙漏的速度是孩子長大速度的千千萬萬倍。對于這個家庭而言,1.9萬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小瑤的病情需要在入院當天、第14天、28天和63 天分別給藥1次,此后每4個月給藥一次。
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為救治小瑤,主治醫師李娟積極在網絡上小瑤尋找“生機”,那些深夜泛著微光的網頁,讓這位兒科醫生創造了獨特的“政策拼圖”——醫保報銷+醫療救助+慈善援助。“我根據小朋友的實際情況,每天幫她查找適合的項目幫扶,尋求到了中國罕見病聯盟、四川紅十字基金會等的幫助,讓她的治療費用又降到了每針5000余元。”
現在,小瑤已完成第4次給藥,正常態化在院開展康復治療,她的肢體運動和肌張力已經得到明顯改善。“按照現在的治療,她以后就可以像正常小朋友一樣生活了。”李娟說。
小瑤的案例是攀枝花藥械集采減低患者負擔的縮影,在全市,改革軌跡還在病房外延伸。市醫保局數據顯示,2024年,攀枝花藥械集采進一步擴圍提質,藥品集采執行品種數從2019年的25種增至2024年的644種,耗材擴充至19種。2024年集采節約資金5487.8萬元,醫保基金預付集采資金12174.3萬元。未來,將有更多患者重獲“生機”。
不僅是藥械集采減低患者負擔,據了解,為促進醫保改革惠民利民,近年來,攀枝花持續以穩健管理夯實醫保基礎。截至2024年底,全市基本醫保參保109.17萬人。職工醫保基金收入282099.73萬元、支出224428.66萬元,累計結余117406萬元。居民醫保基金收入74521.58萬元、支出74179.47萬元,累計結余44940萬元,基金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醫療救助兜牢托底保障。2024年我市醫療救助資助參保53940人,資助參保資金951.08萬元。對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實施醫療救助116716人次,涉及醫療總費用15902.31萬元,醫保統籌基金支出9367.19萬元,大病、大額保險支付1208.23萬元,醫療救助資金支付3214.81萬元。醫療救助對象政策范圍內費用各項基金之和報銷比例為90.16%,切實筑牢民生保障底線。
DRG付費實現三方共贏。攀枝花醫保于2018年起,依托國新健康等第三方專業專家力量支撐,啟動醫保DRG支付方式改革。2024年,攀枝花提前3年完成國家三年行動計劃,達到統籌區、醫保基金、醫療機構、住院病種100%全覆蓋,構建區域總額預算下以按病組(DRG)為主的“1+N”多元復合醫保支付體系,實現醫保基金不超支、使用更高效、管理更精準,醫療機構診療更規范、支出得補償、技術得發展,參保群眾服務高質量、負擔得減輕、結算更便捷,實現醫療、醫保、醫改協同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