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警報:快速識別
中暑是高溫環境下人體“散熱系統崩潰”引發的急癥,分為“先兆、輕癥、重癥(熱射病)”三個階段:
先兆中暑(預警期):頭暈、口渴、大汗、四肢發酸,體溫≤37.5℃。
輕癥中暑(危險期):體溫升至38℃以上,面色發紅或蒼白,心慌惡心,皮膚摸起來又燙又黏。
熱射病(致命期):體溫飆到40℃以上,昏迷、抽搐、不出汗,可能引發腎衰竭、腦損傷甚至死亡。
口訣:頭暈心慌快撤離,高熱昏迷爭分秒!
緊急救援:四步搶回生命
第一步:撤離“戰場”。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處(樹蔭、空調房),解開衣領、腰帶,保持側臥防嘔吐窒息。 禁忌動作:不要用冰水直接澆頭!可能引發寒戰,反而阻礙散熱。
第二步:物理降溫。全身散熱:用涼水噴灑或用濕毛巾擦拭額頭、脖子、腋下、大腿根(大血管位置)。 局部冰攻:冰袋裹毛巾冷敷上述部位,每10分鐘換一次位置,避免凍傷。 終極武器:若在醫院,可用冰毯、冰帽快速降溫。
第三步:補液防“干涸”。意識清醒者少量多次喝鹽水(500ml水+4.5g鹽)或運動飲料,每小時不超過1升。 中醫茶飲:綠豆湯(煮到開花)、西瓜汁(天然“輸液”)、烏梅甘草湯(生津止渴)。
第四步:中西醫“組合拳”。西醫保命:昏迷者立即撥打120,側臥位清理口腔,持續監測體溫和呼吸。 中醫急救:掐醒法:用力掐按人中穴(鼻唇溝中點)10秒,促清醒。 指尖放血:消毒后針刺十指尖(十宣穴)擠血3-5滴,高熱昏迷者立竿見影。 刮痧散熱:用瓷勺蘸油,沿脊柱兩側、肘窩、腘窩從上往下刮至皮膚泛紅,宛如“打開散熱器”。
預防:筑牢“防暑長城”
1. 補水工事:外出時每小時喝200ml水,備好淡鹽水和酸梅湯。
2. 飲食防御:多吃冬瓜、苦瓜、絲瓜(天然“涼茶”);體虛者常喝黃芪麥冬茶(黃芪5g+麥冬10g+紅棗3顆)。
3. 環境布防:空調溫度≥26℃,避免室內外溫差超過7℃;戶外工作者戴遮陽帽,每半小時到陰涼處休息。
4. 高危人群保護:老人備薄荷油涂抹太陽穴,兒童隨身攜帶冰貼。
特別提醒:刮痧后:24小時內不吹風、不洗澡,喝溫熱水防“邪氣入侵”。放血禁忌:血液病、孕婦、暈血者禁用,操作前必須消毒! 送醫紅牌:出現說胡話、抽搐、無尿,立即撥打120!
中暑后的中醫調養
清熱解暑,驅散余邪。中暑后體內往往還殘留著暑邪的余熱,導致口渴、咽干、煩躁不安等癥狀。此時,清熱解暑是首要任務。
食療推薦綠豆湯和金銀花茶。綠豆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將綠豆洗凈后加水煮成湯,加入適量的冰糖或蜂蜜調味,既可口又能解暑。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取適量金銀花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能有效緩解中暑引起的咽喉不適和煩躁情緒。還可以通過食用苦瓜、絲瓜等蔬菜來輔助清熱。
余邪較重者可以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如黃連、黃芩、連翹等泡水代茶飲。這些中藥能夠迅速清除體內的余熱,促進身體康復。
祛濕排毒,凈化體內環境。夏季氣候潮濕,人體易受濕邪侵襲。中暑后,濕邪更易滯留體內,導致身體困重、四肢無力等癥狀。因此,祛濕排毒也是中暑后調養的重要內容。
食療推薦薏苡仁赤小豆粥和冬瓜荷葉茶。
薏苡仁和赤小豆都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將兩者混合煮粥食用,能夠有效排出體內濕氣,緩解因濕邪引起的身體不適。冬瓜和荷葉都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將冬瓜皮和荷葉曬干后泡茶飲用,有助于清除體內多余的水分和毒素。
此外,拔罐和刮痧是中醫傳統的祛濕排毒方法。通過在背部、腿部等特定部位進行拔罐或刮痧操作,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加速濕氣排出。但需注意操作應由專業人員進行。
健脾益氣,恢復體能。中暑后,人體氣血耗損嚴重,脾胃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導致食欲不振、身體乏力等癥狀。因此,余邪徹底清除后,就該開始健脾益氣,恢復體能。
食療推薦山藥粥和黃芪燉雞。
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將山藥去皮切塊后與大米同煮成粥,不僅易于消化還能有效補充體力。黃芪是補氣佳品,與雞肉一同燉煮能夠增強脾胃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還可按摩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能夠健脾和胃、補中益氣,對于緩解中暑后的食欲不振和身體乏力有顯著效果。
養心安神,調節情緒。夏季炎熱天氣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容易引發情緒波動。因此養心安神也是中暑調養的重要方面。
情緒方面,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通過聽音樂、閱讀、冥想等方式來放松心情、減輕壓力。
還可通過按摩穴位養心安神,如按揉內關穴(在前臂前側,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此穴具有寧心除煩、和胃降逆的作用。用拇指輕輕按揉,每次3至5分鐘,能緩解心悸、失眠等癥狀。
記住“早發現、快降溫、巧補水”。(黃 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