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離婚案件中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見》精神,瀘縣法院及時部署,依法能動履職,聯動縣民政局探索“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機制,以精準化、精細化司法服務,共同筑牢關愛未成年人成長的防護墻。
堅持因案施策,定制服務指南
楊某某訴余某離婚糾紛案,雙方在庭審中對夫妻共同財產、債權債務均達成一致意見,唯獨對婚后三名子女的撫養權問題爭執不下。原告楊某某提出,現三名子女均隨其生活,其中兩名年滿8周歲的子女提出離婚后自愿隨其生活。被告余某堅決不同意,“三個娃兒才與她生活不到一個月,之前都是爺爺奶奶照顧的,她根本不懂照顧娃兒,她為了爭奪撫養權悄悄把娃兒轉學了,而且我們家這邊比起被告處的教學條件、成長環境要好很多,我堅決不同意娃兒跟著她……”。在三個孩子的撫養權上,被告余某義憤填膺地說道。
《意見》指出,“引導離婚案件當事人提升責任意識,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充分保護未成年子女合法權益,在離婚案件中以保障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長為目的,妥善處理撫養、探望、財產等相關事宜。”一個原本兒女雙全的幸福家庭,兩個曾經相愛的夫妻、三個需要呵護的孩子,承辦法官由此考慮,法律不應該是冰冷的判決,不能深埋怨恨而隔離分裂愛,更不能讓三個孩子從此失去父母任何一方的責任和愛護。
為保障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承辦法官因案施策,多次聯系雙方當事人進行釋法明理,針對撫養權問題單獨進行提示,分別向原、被告發放《瀘縣人民法院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希望原、被告雙方在尊重子女意愿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子女生活的便利程度、教育水平等情況,本著對子女人生負責的態度予以客觀、正確的引導,以便子女作出真正對其成長有利的選擇,妥善處理好子女撫養事宜。
堅持關口前移,建“聯合關愛”服務站
瀘縣是全省婚俗改革試點縣,一直注重婚俗教育、婚俗改革、家風教育,設立了多個“幸福龍城”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站,負責為婚姻家庭提供專業的輔導和幫助。瀘縣法院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出發,抓前端、治未病,依托縣域內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站、民政婚姻登記窗口等同步發放《瀘縣人民法院關愛未成年人提示》,織密聯合“關愛未成年人”的社會網。
“此次聯合民政局共同發放關愛未成年人提示,是引導離婚中涉未成年人案件中的當事人提升責任意識,依法履行監護職責,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喻寺法庭庭長劉婷說道。通過與民政局的溝通協調,瀘縣法院喻寺法庭還將在婚姻登記窗口、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站建立“關愛未成年人”提示點,同步發放將“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切實將司法服務端口前移,督促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履行法定義務和權利,提醒違反法律要承擔的不利后果等。
凝聚合力、同向發力方能合作共贏、綻放活力。近年來,瀘縣法院聯合婦聯、心理協會等開展家庭教育專題輔導,與民政局等部門聯合建立家風教育實踐基地,強化家庭教育,注重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意見》指出,“堅持能動履職原則。要強化訴源治理,推進司法保護與其他五大保護融合發力。”此次聯合縣民政局隨案發放《關愛未成年人提示》,是瀘縣法院落實《意見》的有力探索,也是推動家事審判理念轉變,延伸司法職能的生動實踐。
劉婷說,法治道路上,或許我們多走一步,多講一遍,這個世界就多一個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