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傳喜訊,宏偉藍圖規劃好,高山人民心喜歡,擼起袖子加油干,山歌唱起幸福來!”鄉土味十足的“毛坪山歌”傳遍高山村的山山水水,縣人大代表張玉邊聽邊和、樂在心里,村里的非遺傳承是她履職盡責的重要成果。
毛坪鎮是峨邊彝族自治縣是東部片區的中心鎮,幅員面積 76.94平方公里,轄7個村1社區 46個村民小組3550余戶14800人,是省級非遺“毛坪山歌”的發祥地。村民們跟隨農時,邊勞作邊歌唱,人大代表也樂在其中。
毛坪鎮有人大代表52名,其中市級人大代表1名,縣級人大代表10人。閉會期間,毛坪鎮以“代表之家”為陣地,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好事-峨邊人大代表在行動”、“履職做表率、建功新時代”兩大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在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努力探索小涼山彝區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之路。
傳承鄉土文化
張玉:“毛坪山歌是山區農耕文明的代表,有厚重的群眾基礎、悠久的傳承歷史,通過系統挖掘,我們將它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項目,還申報了2個市級非遺傳承人,毛坪山歌從高山走向了世界”。
在傳承毛坪山歌方面,在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的帶領下,張玉等人大代表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以2個傳承人為核心,組織山歌愛好者村民30余人,組建了“康樂”藝術團,解決了傳承隊伍的問題;二是以毛坪山歌為核心,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打造了“高山村史館”,系統展示了毛坪山歌的歷史沿革和演唱特色,被命名為“樂山市首批曲藝傳承發展基地”。邀請專業人士收集整理了18個唱腔的曲譜25首,解決傳承內容的問題;三是成立“友讀之家”讀書會,利用端午、中秋、元旦、春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山歌新唱”活動,用山歌的形式宣講黨的理論、宣傳黨的政策,進行感恩教育,凝聚發展的智慧和力量。
為民排憂解難
“鞏脫”戰場是人大代表發揮作用的第一戰場,“我為群眾辦實事”首先要解決可能導致返貧致貧的具體困難。
鎮人大代表文小林,得知村民彭銀清妻子王六惠因腦中風花費巨大,又因照顧病人無法外出務工,家庭因病致貧風險猛增。他心急如焚。多次上門拜訪后,先是幫助申請了縣級臨時救助5000元,解決了燃眉之急;后又幫助王六惠申請評定為肢體二級殘,還在村兩委支持下申請了低保。有了這些政策兜底,彭銀清銀清一家走出了困境。
縣人大代表宋云波,帶領村組干部、兩任駐村工作隊17人,2021年以來對全村372戶一般戶、110戶脫貧戶開展了全面排查5次、常規排查40次,針對省、市、縣反饋風險信息排查98條,新增監測對象7戶24人,為監測對象爭取獎補資金50余萬元,通過發展產業村民集體年分紅9.6萬元,杜絕了返貧致貧現象。
帶動產業致富
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我們來看看毛坪鎮年輕的人大代表們如何通過直播幫助農民售賣“土特產”:
4月,欣欣向榮的山區更加美麗,正是獼猴桃授粉的季節,尼里亞丫來到獼猴桃基地開起直播,并加入授粉隊伍,向粉絲們描繪獼猴桃基地的美好畫面。在農事服務中心,尼里亞丫穿上彝族服飾,坐在手機前,向粉絲們推銷毛坪獼猴桃。平時閑暇之余,尼里亞丫也會拿起手機,宣傳村民們的臘肉、土雞蛋。
縣、鎮兩級人大代表師玉美苦思冥想產業結構調整,2021年年初鳳凰村種植白茶230畝,今年3月份喜迎第一次采摘季。茶園里,她耐心細致地為村民講解茶葉采摘技巧。茶葉采摘后,又馬不停蹄加入了茶園育肥中。
茶園管理人員:“茶園今年凈收入4萬元左右,采摘期間,每天50余村民務工,日均收入達到150元。村民們也享受了豐收的喜悅。”
弘揚新風正氣
只有精神脫貧,村民們才能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人大代表們把移風易俗作為履職盡責的重要內容,通過亮身份,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抵制高價彩禮,帶頭抵制陳規陋習。
凡山村村小教師劉東甲,也是一名人大代表,他組織壩壩會集中宣講,入戶走訪深入宣傳,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督導,推動全村逐漸形成自覺抵制陳規陋習的良好民風。走進凡山村,干凈整潔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房屋、生機勃勃的產業,清新舒暢的空氣里充滿著人與人之間淳樸相處的和諧氣息。
“不要想著早早的把女兒嫁出去收彩禮,學生就應該在學校里讀書。現在政策有規定,二三十萬的彩禮是不行的。我們要自覺抵制高價彩禮。”這是新華村人大代表木西阿兒用彝語向群眾宣講移風易俗。
木西阿兒很欣慰,村民們逐步習慣了自由戀愛、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文明新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彝區日常生活中得到自覺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