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抓教育必須從最基礎的學前教育抓起。辦好學前教育,關系著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馬邊于2013年在全市率先辦起了“一村一幼”學前教育。
“我能聽懂普通話,老師把我夸,給我一朵小紅花,媽媽樂哈哈……”走近煙峰鎮中心幼兒園,教室里傳來陣陣歌聲。老師通過講故事、朗誦童謠、談話、講述、情景表演等活動,培養幼兒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詞匯,讓他們想說、敢說、能大膽地說普通話,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不但能用普通話回答問題、主動打招呼,還學會了畫畫、唱歌、跳舞。
今年23歲且土生土長的煙峰鎮中心幼兒園輔導員黑來馬玲說,“我對幼兒園的工作環境、待遇都比較滿意,我想通過自己不斷學習,提升能力,把學生教育好。”
馬邊縣象煙峰鎮中心幼兒園這樣的“一村一幼”還有很多。
2013年以來,馬邊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先后制定出臺了《馬邊彝族自治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馬邊彝族自治縣推進“一村一幼”建設方案》《馬邊彝族自治縣 “一村一幼”管理辦法》和《馬邊彝族自治縣城區學前教育布局規劃》。
在硬件建設上,按照“大村獨立、小村聯辦、先易后難、整體推進”的基本要求,采用掛靠村小、教學點和與彝家新寨、新農村建設配套兩種模式建設村級幼兒園,建成“一村一幼”140個,實現114個行政村(今合并后為104個村)、9個社區“一村一幼”全覆蓋。極大地滿足了家長送子女就近入園的需求,初步解決了偏遠山村貧困家庭兒童和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早期教育問題,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打下基礎,并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提供了保障。
在設施設備上,實現網絡寬帶班班通,配備大中小型各種戶外玩具,按標準為每一所村幼配備了教學一體機、教玩具、圖書等設備,為每位幼兒園教師安裝“學普”APP,開展自身學習和集教活動。
在經費保障上,對全縣114個行政村、9個社區的232名“一村一幼”臨聘輔導員,按3000元/人.月標準,發放輔導員工資和購買“五險”;縣級財政根據地區類別,分別為“一村一幼”臨聘輔導員發放了80、200、400、600、90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落實全面減免保教費、全面免除書本費、提供免費糕點或營養午餐等政策,每生每年減免保教費600元;在全省率先實施“一村一幼”營養改善計劃,參照國家營養改善計劃800元/人.年(生均4元/天)標準,給學生提供營養午餐,采取營養午餐或“牛奶+雞蛋”模式。2017年至今,縣財政出資1215.52萬元,讓全縣 “一村一幼”兒童享受營養午餐,讓山區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在結對幫扶上,采取城區幼兒園結對幫扶鄉鎮幼兒園、鄉鎮中心幼兒園結對幫扶轄域內“一村一幼”的結對幫扶方式,實行縣域內結對幫扶制度,將縣城4所縣級示范幼兒園作為教學指導基地,通過城鄉聯姻、結對互助、上掛下派、跟班學習、研討交流等形式,開展“一對一、點對點”幫帶活動,努力實現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城鄉共建共享,不斷提高彝區“一村一幼”辦園效益。
在教育教學上,著力突破“語言關”,結合實際,編制或使用《彝漢雙語教學輔助教材》 《少數民族兒童學習普通話讀本》等教材,實施《一村一幼普通話及雙語考核辦法》,積極推行以普通話為主的彝漢“雙語”教學。按照脫貧攻堅要求,堅持移風易俗從娃娃抓起,開設了“文明生活教育課堂”,推行洗手、洗臉、洗頭、洗澡“四洗”,玩具、餐具、洗刷用具、洗臉帕、鞋擺放整齊“五齊”,每月開展“小手牽大手”“感恩教育”“家長座談會”等活動,強化“行為關”“習慣關”,以實現“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文明整個社會”的目標。
“在家門口就能上幼兒園,而且幼兒園環境、設施越來越好,幼兒園離我家非常近,只有10分鐘的路程,把小孩送到幼兒園后,還可以在家里搞生產,部分勞動力還可以外出打工,為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幼兒家長阿本拉布感慨地描述著實施“一村一幼”帶來的變化。
據悉,2014年至2019年,全縣共投入學前教育資金16200萬元,其中,建設資金9400萬元,保教費2600萬元,輔導員工資2900萬元,營養計劃1300萬元。聘用輔導員232名,在園幼兒5043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入園率由2013年的60.1%提高到了95%,普惠率100%,幼兒能聽懂會說由原來的50% 提高到90%以上。(本史巫果 高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