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創新開展法治小區建設 打牢社會治理基層基礎
小區治理是新時代社會治理中最基本的單元,法治小區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現代化的基礎細胞,直接關系到基層社會穩定和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樂山市市中區在轄區內五個街道創新開展法治小區建設。通過黨建引領、分類治理、因地施策、多元法治,充分發揮業主自治管理、部門協同配合的優勢,為基層依法治理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摸清底數,繪好一張設計圖。
2018年,區委依法治區辦結合特殊區情,根據摸底成果,在萊茵水岸小區先行先試開展法治小區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根據試點經驗,會同組織、政法、住建等相關部門,廣泛邀請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和基層一線干部,研究會商形成了《“法治小區”建設工作方案》和《“法治小區”建設標準》,為“法治小區”建設提供了遵循。
——政治引領,握牢治理方向盤。
成立小區黨支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開展“紅色管家”進樓棟,將治理單元從社區下沉到小區。實行黨員包戶制度,3400余名小區黨員亮身份、踐承諾,開展“我家有黨員”行動。聯合轄區內的各單位黨組織組成10個“區域黨建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問題共解、民生共促。采取“黨員+網格員”“黨員+志愿者”等形式,發揮黨員和骨干力量在宣傳政策理論、反映居民訴求、回應群眾關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解決居民訴求130余件。
——多元法治,延伸法律服務點。
常態化開展“1+10”法治主題宣傳活動和送法入戶活動,開設新市民法治學校,開課25次。因地制宜打造習法小屋、法治文化長廊等22個陣地,提供法律咨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服務。推選100余名“法律明白人”,探索“明白人+樓棟長”模式,健全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和治安巡邏,矛盾糾紛排查率和化解率均達到100%,調解成功率達到98%以上。
——齊心自治,換發小區生命力。
通過政府出資、居民自籌、單位贊助等方式籌集資金,有效解決小區基礎設施問題,改善居住環境。成立小區業主委員會(自治管理委員會),構建“小區黨組織十業委會(自管委)+小區居民”三方聯動的治理和服務體系。創新開展“三支隊伍”“六種服務”“五種制度”工作法,全年365天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將小區事務管理的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交給居民,居民參與制定小區制度13個,參與處理小區事務120余件。
——文明德治,譜寫和諧新篇章。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加強居民道德建設宣傳,制作宣傳展板12個,發放宣傳單6000余份,公眾號推送文章42篇。群策群力制定居民公約,積極開展“飼養寵物不擾鄰”“身居高處不拋物”等文明宣傳活動。組織“道德模范”“五好家庭”“黨員示范家庭”等評選活動,引導黨員群眾崇德向善,涌現出優秀共產黨員11人,道德模范3人,巾幗英雄1人,五好家庭10戶。
——科學智治,筑牢安全防護網。
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智能化、數字化防控平臺,持續推進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派出所、綜治中心、小區綜治平臺環環相扣,打造集可視化調度、立體化巡防、無縫隙管控于一體的“智慧平安小區”。小區網格員、治安巡邏隊全覆蓋,排查結果通過手機端第一時間上傳系統,可提前預判、及時處理、隨時跟進,在居民家門口筑起一道看得見、摸得著、24小時守護群眾安全的防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