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哥,現在退捕了,經就業安置后,新生活過得還好嗎?”近日,瀘州市江陽區紀委監委專項督查組來到江北鎮干壩村,對當地退捕漁民轉產轉業情況進行回訪。交流中得知,退捕上岸后,陳申倫參加了鎮農業服務中心組織的菜籽榨油技術培訓,并自主開辦了一間榨油廠,年收入可達10萬余元。
陳申倫在長江邊上生活了50年,原來一直以捕魚為生。長江禁捕后,陳申倫面臨“失業”困境。今年初,江陽區紀委監委開展專項督查時,了解到包括陳申倫在內的多名退捕漁民還未就業的現狀,隨即督促區人社局和相關鎮街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安置保障工作。
“原來擔心上岸后沒有生活來源,現在在紀檢干部幫助下,我不僅轉了業,還辦起了廠,當上了老板,日子比以前過得更好了。”談及新生活,陳申倫臉上充滿喜悅。
瀘州是長江上游重要水域涵養區和主要集水區,僅江陽區水域岸線就有122公里,不少群眾常年以捕魚為生。長江全面禁捕后,該如何幫助漁民上岸謀生?
為此,江陽區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第一職責,組建6個專項督查組,深入相關職能部門和長江沿線鎮街,聚焦退捕漁民轉產轉業安置保障工作跟進監督,通過實地查看、走訪詢問、電話抽查等方式,重點檢查職能部門主體責任是否落實、漁民上岸補貼發放是否及時、技能培訓和就業保障是否到位等,并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下發紀檢監察建議書督促整改,扎實做好禁捕退捕“后半篇文章”。
“我年齡大了,又沒有什么文化,重活干不動,輕巧的干不了。”大山坪街道的退捕漁民張建告訴督查組工作人員,上岸后,她既焦慮又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
“督查過程中發現,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工作經驗是退捕漁民再就業的‘痛點’和‘難點’。”江陽區紀委常委、監委委員裴放說。
對此,江陽區紀委監委督促區人社局、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和相關鎮街實行分類施策,一方面按照“因事設崗、因需設崗”原則,合理設置工作崗位;另一方面采取退捕漁民“點單”、部門鎮街“制單”的方式免費開展“菜單式”職業技能培訓,根據退捕漁民就業意愿,將蔬菜種植、水產養殖、美發、烹飪等確定為培訓內容,做到識別精準、措施精準、安置精準,確保漁民轉業不失業。
據江陽區人社局局長稅邦榮介紹,該區設置了社區保潔、文明勸導、巡邏巡護等公益性崗位,并新設置協助巡護江河的公益性崗位“護漁員”30個,對就業困難的退捕漁民進行兜底安置。截至目前,已利用公益性崗位安置退捕漁民31人。
如今,得到“護漁員”這個新身份的張建,已經從最初的不適應變得完全習慣。“除了作息時間變得更加規律,最大的感受是,以前我‘靠江吃江’會破壞生態,而今我思考的是如何保護長江生態。”
鄰玉街道的長江岸邊,一群在水上嬉戲的天鵝讓釀酒工人王天榮激動不已。“我上一次在這里看到天鵝是多年之前,那時候我還在捕魚。”王天榮的話里有兩層含義:環境好了,天鵝回來了;長江禁漁了,他改行了。
“我們一直把穩就業作為政治監督的重要內容。長江禁捕后,全區各級紀檢監察組織既督又戰,既開展專項督查,又與職能部門形成合力,助退捕漁民開啟新生活。”該區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鐘菲表示。
據了解,解決好退捕漁民的生產生活難題,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生活,是江陽區紀委監委重點推動的民生實事之一。截至目前,全區303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退捕漁民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中成功轉產轉業。
(何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