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積極構建法治宣傳、法律服務、依法治理一體貫通的工作格局,取得顯著成效。
眉山天府新區:用法治開辟城鄉治理新局面。一是探索推進托管賦權。新區市場監管局和綜合執法局聯合制定《關于厘清職能職責邊界的實施方案》,承接自然資源、應急管理、住房建設、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等八大職能,平穩過渡基層站所職能和人員,逐步解決各行政執法主體在履職過程中產生的爭議。二是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制定重大投資項目“模擬審批”實施辦法,實現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建立“一把手”體驗政務服務工作制度,緊盯影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著力想辦法、找舉措,用法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三是推進普法依法治理。舉辦“民法典走進鄉村(社區)”主題宣講活動,抽調轄區業務指導專家、司法實踐專家、基層一線人員等組成民法典宣講團,通過普法宣講,培訓干部群眾2萬余人,發放法治宣傳資料5000余份,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東坡區:“三個堅持”落實依法治區工作。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建立“兩規則一細則”,構建“3366”法治建設工作推進機制,鞏固提升依法治區“八大體系”,成功創建全省首批法治示范區,“心連心”法治宣傳巡演等法治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二是堅持緊抓重點。建立黨政縣級領導干部法務助理制度,聘請22名律師組成法律顧問團,為政府重大決策事項提供法律服務。建立領導干部學法普法制度,開展新提拔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和憲法宣誓,增強領導干部法律素養。三是堅持改革創新。創新案件繁簡分流機制,經驗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立案登記制度改革創新經驗。創新“行刑銜接”五項制度、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等,受到最高人民檢察院通報表揚。創新多元解紛“在線眉山經驗”,入選全國《法治藍皮書》。
彭山區:“三抓三推”深化全面依法治區。一是抓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減證便民。自主開發“彭山區黨務政務服務網絡平臺”,建成“1+11”無差別受理體系,全區85.3%的依申請的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基本實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二是抓普法宣傳“關鍵少數”,推進法治教育。緊抓普法關鍵人群,打造謝家紅石青少年科普法律教育基地和禁毒警示教育基地。建立“法治文化長廊”,打造“彭祖祖說法”雕像、“彭祖祖法治宣傳墻”等特色普法品牌,提高普法實效。三是抓黨建引領“關鍵路徑”,推進基層治理。觀音街道率先在泊林郡小區試點,探索以黨建引領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社會基層治理新路徑,建立線上、線下雙軌并行的運行機制,增強黨組織影響力,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仁壽縣:“三好”模式推進依法治縣工作。一是“打好”主動仗,打造便民服務試點縣。在全省率先啟動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與金堂、廣漢、中江、安岳簽訂成德眉資政務服務同城化通辦協議,加快“跨省通辦”、線上“全程網辦”、線下“異地代收代辦”,積極探索“川渝通辦”,實現了“一單告知、一表申請、一口受理、一證準營”。二是“織好”聯合網,構建立體聯動機制。與仁壽農商銀行合作,推出“政務+金融”惠民服務,實現醫保、社保和水電氣繳費“就近辦”“馬上辦”。與成都雙流、重慶沙坪壩構建雙城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與新都區市場監管局簽署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構建行政執法跨區域發展協同機制。三是“唱好”普法曲,創新法治宣傳方式。打造法治文化陣地,定期播放法治宣傳片。突出領導干部和青少年等重點群體,堅持實踐和宣傳教育相結合,持續開展“法律大講堂”“法律進學校”等普法宣講活動,讓法治之聲唱響仁壽。
洪雅縣:以洪雅精神筑法治根基。一是以求真務實精神樹牢疫情防控法治屏障。成立合法性審查、重大行政處罰案件指導、重大行政復議案件指導、重大糾紛調處指導和法律服務應急等5類法治專業小組,強化疫情依法防控。推行“非接觸式訴訟服務”,被評為全省法院“非接觸式”訴訟服務典型。二是以自主創新精神打開“娛樂場所先聽證后許可”錦囊。梳理文化娛樂場所相關行政權力清單及辦理程序,健全聽證等各項規章制度,實行娛樂場所開辦前“先聽證后許可”,有效避免因違法違規許可引發的不穩定和矛盾糾紛,該經驗在全市范圍推廣。三是以鍥而不舍精神尋求基層綜合行政執法鑰匙。構建“區域黨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組織”城市治理體系,采取“便衣+武裝”“蹲守+巡邏”模式,強化基層公共安全治理。將全縣12個鄉鎮劃分為3個綜合執法片區并設立綜合行政執法分局,整合行政執法事項和執法力量,加快形成“一支隊伍管執法”的強大合力。
丹棱縣:用好“5+9”工作法,助力依法治縣見實效。 一是“五個聚焦”謀篇布局,建設智慧平安鄉村。按照“黨政主導、政法協調、公安指導、企業建設”原則,聚焦“視頻監控覆蓋、科技效能提升、防控能力建設、矛盾糾紛化解和服務群眾質效”,與中國電信眉山分公司簽訂平安鄉村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投入3000萬資金建設“智慧鄉村·平安丹棱”智慧系統。二是落實落細“黨建+”,構建矛盾糾紛調解新模式。丹棱縣齊樂鎮依托34個小區黨支部,構建“黨建+”矛盾糾紛調解新模式,確保“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調處不反彈”,助推城市基層治理水平再上新臺階。三是“九步工作法”協同推進,打破“奇葩證明”禁錮圈。創新開展深入“談”、廣泛“聽”、徹底“清”等“九步工作法”,全面排查清理困擾基層的“奇葩”證明,破解了困擾基層的“作風病”,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青神縣:“三個著力”打造和諧平安法治青神。一是著力風險化解,打造“和諧青神”。強化高校、網絡、政法領域意識形態安全,成功偵破“10.2”和“7.16”專案,國安工作得到省國安廳表揚。對全縣50余個重大項目和行政決策進行風險評估備案,協助完成斑布、西南表處等重大項目維穩任務。率先建成1千平方米的縣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構建“1+2+N”多元化解體系。組織全縣干部力量在疫情排查、抗洪救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防疫“紅色門衛”被人民日報報道。二是著力機制創新,打造“平安青神”。推進“竹里平安”工程,創新建立“周調度、月拉練、季小結”機制推動工作深入開展。率先在全省實行“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城市治理機制,有效辦理“吹哨事項”2000余件。高臺鎮百家池村創新“一核三微”,依托“鄰里百家”平臺探索完善百家系列“微治理”機制,2019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三是著力法治研究,打造“法治青神”。在全省率先發布“首查不處、首違不罰”執法清單,建立首次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容錯整改機制,該案例入選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設創新實踐案例。邀請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梁慧星教授作《民法典》專題講座,深化“法律七進”,開展“雙百”“法治文藝進萬家”、法治大講堂等主題活動100余場次。高臺司法所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模范司法所”,青竹街道蘭溝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陳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