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矛盾、化解糾紛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作。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在圍繞“為人民群眾提供一站式多元解紛服務”工作指出,要“‘菜單式’服務提供多樣化選擇,讓群眾解紛變得及時便捷”“線上線下融合服務讓‘正義提速’,顯著降低群眾和企業解紛成本”“24小時服務,讓群眾辦理訴訟事務‘零時差’”。
從探索形成“訴非銜接”工作機制在全國推廣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創新實踐,再到訴源治理,作為在“一站式多元解紛服務”工作方面的“先進生”,眉山市探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一直在路上。而今,全市在前端預防、中端銜接、訴端高效等過程中將“調解”一站式全程貫穿其中,豐富發展多元解紛的“眉山實踐”,讓全市86%以上的矛盾糾紛通過前端非訴方式解決,保障了群眾合法權益,促進了社會公平和諧,筑牢了全市平安防線。
A前端注重預防 將糾紛消除于萌芽狀態
矛盾糾紛猶如疾病,當它處于萌芽狀態時,就像“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在眉山,司法部門不是被動等案件“上門”,而是注重能動司法,以“抓前端、治未病”的思路,推動形成黨委領導、多元共建的一站式解紛大格局。
從“注重辦案”向“參與治理”,這個轉變讓基層治理增添了法律保障。
“有問題有矛盾,聽法官和律師的話準沒錯!”8月17日,東坡區崇禮鎮大定橋村網格員兼警務助理賀美琴對前來咨詢法律問題的村民說道。每周三,大定橋村特聘律師游碧勇都會來到村上,為村民們解答法律問題,化解矛盾糾紛;平時,通過村調解咨詢室的大屏,村上還可以和法庭、司法所等部門連線,協調解決矛盾糾紛。
東坡區崇禮鎮大定橋村特聘律師游碧勇耐心為村民們解答法律問題
村民和村干部對法官和律師來到村民“家門口”解決問題的做法稱道不已,“過去我們給群眾做工作,他們總是將信將疑,遇到事情第一反應還是找部門、上法院,現在,有法官和律師來到村民身邊答疑解惑,大家心服口服!”村委書記何曉英說。
從“有事情找部門”到“深入村社解民憂”,眉山市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越來越多的法律工作者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一線,通過農民夜校講法律、開展模擬法庭、法官律師進駐村社等方式到群眾身邊指導糾紛化解、答疑解惑,提升群眾法律意識。
除了送法下鄉,從2020年起,眉山市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和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還聯合開展了“訴源治理示范村(社區)”創建評選,通過在全市創建120個訴源治理示范村(社區),進一步強化全市基層組織的黨建引領作用,健全完善城鄉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
大定橋村是眉山市首批“訴源治理示范村”之一。“我們主要通過《村規民約》的制定和落實,讓文明新風真正扎根在村民心中。”何曉英表示,在大定橋村,《村規民約》的遵守與村集體經濟分紅掛鉤,違反《村規民約》的村民當年分紅將受到影響。
“愛黨、愛國、愛集體;學法、知法、守法……”在大定橋村9個方面44條的《村規民約》中,愛國守法被擺在突出位置,從2020年《村規民約》施行后,該村實現了“刑事案件零發生、治安案件零發生、群體性事件零發生、重大矛盾糾紛零發生、毒害案事件零發生”的“五零”目標。
B中端非訴銜接 多方參與“對癥下藥”
8月15日上午9點,眉山天府新區視高街道派出所“文貴調解工作室”來了兩撥氣勢洶洶的市民。當事人雙方因借款糾紛鬧到派出所,隨后由民警引入文貴工作室進行調解。
調解員白文貴將氣頭上的雙方分開調解,待雙方初步達成和解后又坐在一起溝通……兩個多小時的苦口婆心沒有白費,雙方原本鬧得不可開交,最終卻達成了和解,簽下了人民調解協議書。
“白主任厲害,通過他來調解糾紛,極大地緩解了我們的辦案壓力。”視高派出所所長李驊說。
2020年,眉山天府新區試點“公調對接”機制,邀請具有多年基層司法工作經驗的白文貴在視高派出所成立文貴調解工作室,針對派出所接警的民間糾紛、尚不具備治安裁決的民事損害賠償事項等進行調解,達成一致意向后簽署人民調解協議書。該工作室運行兩年來,已接受咨詢1800余次,排查調解案件802件,化解成功率達到98.3%,涉及調解金額3900余萬元。
基層調解工作往往講究“細”,放眼全市,開展調解,關鍵在于“系統”。在構建多元解紛新格局中,眉山市以實戰化、立體化、專業化理念構建多元解紛工作平臺。當前,眉山天府新區和六區縣及80個鄉鎮已全面建成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前端和中端。
“各區縣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實行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中心、行政爭議訴前化解中心、信訪群眾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實現調解、仲裁、公證、復議、信訪等多功能融入,實現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信訪、住建等多部門聯動。”市委政法委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管理科科長祝鴻濤告訴筆者。
仁壽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便是典型代表之一。這個從今年3月21日開始運行的機構,目前常駐法院、司法、信訪、住建、自然規劃、農業農村、征補中心和城區3個街道辦,全縣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調解組織按照“中心吹哨、即時報到”要求,響應參與調處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處置。
仁壽縣矛調中心工作人員熱心受理群眾訴求
“在化解糾紛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1+N+2’的方式,實現一站式辦理,全方位入駐、全類型接訪、全問題解決。”仁壽縣網格中心副主任張峻賓介紹,“具體來說就是群眾來訪后,導引臺工作人員先對群眾矛盾和訴求進行甄別,然后分流到對應窗口接待,由對應單位和部門進行處理。辦理過程中,我們按照‘誰接待誰督辦、誰接待誰回訪’的要求,對全部來訪事項做到辦結有回訪、辦中有督導,全程臺賬式管理、閉環式跟蹤。”
據悉,仁壽縣矛調中心還整合全縣雪亮工程、智慧平安小區建設等資源,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建立了多元化矛盾調解系統,正逐步實現居民動態信息全采集、安全狀態全監測、居民求助全應答、數據匯聚全共享。
“在矛調中心辦事,又快又高效。”仁壽縣大化鎮龍門社區居民肖女士說。不久前,肖女士因房屋漏水改建問題找到大化鎮矛調中心,要求中心解決鄰居阻撓其改建的問題。
“雙方都有訴求,肖女士需要完成房屋改建,而鄰居害怕改建影響自己的房屋采光。”大化鎮司法所所長曾仲磊說,“我們和社區配合,在協調過程中按照雙方訴求‘對癥下藥’,找到解決方法,從而讓雙方都滿意。”
如何讓“對癥下藥”式多元解紛發揮作用?祝鴻濤介紹:“目前區縣矛調中心對簡單的矛盾糾紛指派鄉鎮街道調委會調處;疑難復雜矛盾糾紛分流至區、縣矛調中心負責調處;跨地區跨行業重大復雜糾紛、群體性糾紛及涉法涉訴糾紛,由市矛調中心會同相關部門提前介入、合力調處。”
祝鴻濤表示,“多元解紛”“對癥下藥”就是“渠道多元、形式多元和支撐多元”,努力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C訴端案件分流 推動終端裁決向前端化解
不久前,市民劉女士來到東坡區人民法院,以夫妻感情破裂為由向法院起訴離婚。因家事案件更宜采用調解的方式,法官建議劉女士先進行訴前調解。
很快,該案件便流轉至東坡區法院調解中心進行。“我們的調解中心將調解、訴訟等不同解紛方式打通,推動矛盾糾紛從終端裁決向前端化解,形成訴非聯動。”東坡區法院副院長李艷介紹,為了破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對一些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糾紛,法院會引入各方力量,聘請特邀調解員,協助訴前調解,既緩解法院辦案壓力,又減輕群眾訴累。
“在多元解紛模式下,當事人有糾紛訴至法院后,法院可以基于調解中心整合的資源,找到糾紛化解的最佳方案,發揮多方聯動解紛的作用。”李艷介紹,如今與東坡區法院訴調對接的社會調解組織已有26家,入駐調解員56人。
東坡區法院調解中心特邀調解員帥愛玲正在開展調解工作
東坡區法院調解中心有專門的案件分流員、調解員、調解工作室。每天,案件分流員拿到從立案窗口推送的調解案件,便根據案件類型將案件分配至相應調解員。該院首創“搶單制”分案模式,開發“智調助手”小程序,由調解員根據自身擅長領域和案件實際選案。
劉女士的案件分流到了調解員李志君手里。作為原通惠街道司法所所長,李志君在家事糾紛調解上經驗豐富。接到案件后,李志君當即與原、被告雙方聯系,了解雙方矛盾點和訴求,在多次協調溝通中,劉女士與丈夫坦誠傾訴,夫妻矛盾被順利化解。
“案件的高效辦結,離不開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打開手機,登錄賬號,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上,李志君調解案件的全過程一一呈現。
“專業調解員的加入提升了相關案件的調解成功率,法院加強業務指導,真正實現了訴訟與非訴訟資源的聯動。”東坡區法院立案庭庭長吳燕伶說。
這一點,仁壽縣汪洋法庭庭長吳娟也深有體會。“去年5月,專職調解員入駐汪洋法庭,一年多時間,已經為我們調解案件230件,調解成功212件。”吳娟說。就整個仁壽縣而言,今年以來運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開展網上調解3692件,調解成功2534件,成功率68.63%。
“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機制,不斷擴充解紛力量,讓群眾選擇面更廣;加強法院調解平臺與法院內部、外部各系統間的對接,實現多種解紛方式流轉更智能、更高效。”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輔導室主任樊俊介紹。
近年來,眉山市訴至法院的民商事糾紛近30%通過非訴方式化解在訴前,進入訴訟的民商事案件調撤率達62%以上,全市民商事、行政糾紛“萬人成訟率”持續低于全省、全國平均值。
D全程專業化賦能 建強協同解紛平臺隊伍
“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訴源治理并非一家的“獨角戲”,應當盡可能多地吸納多元主體參與,達到群策群力的良好效果。為此,眉山市積極拓展解紛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釋法說理中的優勢。
“這件事能順利地解決,真的要感謝你們。”8月10日晚,在與醫院達成調解協議后,20歲的小楊(化名)連連向眉山市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簡稱醫調委)調解部主任楊德榮道謝。5天前,小楊的姑姑朱女士在尿毒癥透析過程中突發疾病去世,在醫患雙方矛盾激化前,醫調委及時介入其中,短時間內化解雙方矛盾,實現了和解。
“醫療糾紛專業性強、訴賠金額高,且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互相不信任,矛盾極易激化。市醫調委的成立正是回應群眾解決醫療糾紛之‘難’,致力在醫患雙方之間架起一座平等溝通的橋梁。”楊德榮說,在化解醫療糾紛上,我市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預防調處“保調賠防訴”新機制,實現醫療糾紛“一站式”就地化解。
“‘保’為全市統保,由保險公司作為全市醫療責任保險的共保體;‘調’為專業調解,由醫調委為醫患雙方免費進行專業化、程序化、標準化的責任評估和調解;‘賠’為調完即賠,醫療糾紛調解成功后,以調解結果為依據,由參與統保的保險公司快速理賠;‘防’和‘訴’則是我們醫調委建立的防控風險制度和法官聯絡制度,減少醫療糾紛發生。”楊德榮介紹。
“認準一扇‘門’、一個‘人’,高效便捷、成本低廉地化解醫療糾紛”——“眉山實踐”在醫療糾紛多元化解的考題單上交上了高分答卷:醫調委成立兩年多來,受理(協助調解)全市范圍內的醫療糾紛177件,調解成功161件,調解成功率高達90.96%,司法確認17件,醫患雙方滿意率達到100%。現場轉移糾紛105次,轉移成功率100%。
群眾為市醫調委贈送錦旗
不止醫調委,近年來,眉山市還推動金融、知識產權等10余類糾紛專業化解。在解決金融糾紛上,眉山市設立了金融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調委會+法官工作站”模式,為金融糾紛當事人提供一站式解紛服務。
在知識產權糾紛上,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與中國(四川)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簽訂《建立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合作協議》,與四川省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對接關系,在中國(四川)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設知識產權巡回法庭,實現涉眉山的知識產權糾紛在中國(四川)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一站式解決。
變“群眾跑”為“數據跑”,變“進多個門”為“進一個門”,眉山市通過升級服務,讓多元解紛“破圈”融合,讓“楓橋經驗”在東坡故里續寫新篇。
(李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