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00里有多長?比3條紅軍長征路還長600里。75600里是什么?是9年求學路上,布拖縣則洛鄉蘇嘎村一名父親接送孩子的總里程。
父愛無言卻有聲。這名叫吉地哈日的父親,用最樸實的堅持,給予了孩子燦爛的陽光和明媚的春天。
望改變:受陳規制約更堅定讓孩子多讀書
1963年,吉地哈日出生在布拖縣特木里鎮蘇嘎村的一個彝家山寨。
過去,山寨里只有一條泥濘不堪的土路通往縣城。父輩們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不懂得讓孩子們去讀書學習,便按一代代傳下的習俗為孩子訂“娃娃親”,早早結婚生子。
那個年代,吉地哈日也錯過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機會。
1985年秋,布拖縣民族中學初中部招收2個民族住校重點班,已經21歲的吉地哈日讀上了重點班。吉地哈日懂得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三年初中生活里他時時刻刻努力學習,成績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沒上過小學基礎太差,考中專時他落榜了。
同班同學中,不少考上了中專,后又通過招工、招聘和招干參加了工作.....受文化基礎差帶來的過往求學經歷,深深刺痛著吉地哈日。
返回蘇嘎村老家娶妻生子后,吉地哈日在心底默默下定決心:要盡全力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決不走父輩路。
1993年10月,吉地哈日和妻子米色么日各的大兒子吉地遼日出生。自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吉地哈日便告訴妻子,絕不給孩子訂“娃娃親”,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讀書,不能讓他們再重沓覆轍。
1996年,大兒子吉地遼日該上幼兒園了,吉地哈日克服各方面困難,送孩子進了布拖縣幼兒園。
幼兒園畢業后,吉地遼日在縣城關小學讀上了書。
常堅持:長達75600里的9年風雨接送路
布拖縣城關小學位于縣城內,而從吉地哈日所在的村寨到縣城有14里土路。
山高坡陡,“晴時一身灰、雨時一身泥”成為了“家常便飯”。9年義務教育階段,吉地哈日主動扛下了接送孩子的任務,夫妻倆都把接送孩子完成讀書一事當作神圣的“使命”來完成。
“你負責每天的吃飯穿衣,我負責每天的接送。”每晚睡覺前,妻子都會把孩子第二天的衣褲鞋子準備好,天亮前起床燒火煮飯,準備好父子倆的早飯和午飯——烤蕎巴、煮土豆,吃完早飯便匆忙出門,前往14里外的學校上學。
每天用腳步來回丈量14里山路,很辛苦。父子倆出發得再早還是常常遲到,為解決這問題,吉地哈日咬牙花錢買了一輛自行車專門接送吉地遼日上學。
周而復始。3000多天的求學歲月里,夫妻倆和孩子一同咬牙扛了過來——負責家中內務的妻子米色莫日各,既要管地里莊稼,又要煮飯喂豬養雞,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人操持。負責接送孩子的丈夫吉地哈日也不輕松:雨天,道路泥濘不堪,他推著自行車和孩子,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小心翼翼;雪天,刺骨的寒風和大雪凍僵手腳,他護著孩子艱難前行。
把孩子送進學校后,吉地哈日也不敢閑著。他在縣城里打了一份零工,常常餓著肚子忙碌到孩子放學。
小小年紀的吉地遼日,揣著感恩咬牙堅持著求學路上的不易。
午間時段,是學生們習以為常的飯點,別的學生都被父母接回家吃飯,而吉地遼日只能待在學校里,啃著母親給他準備的土豆和蕎巴囫圇裹腹。有兩次,趕上家里有急事,母親沒來得及給他準備午飯,父親也沒來得及接他,吉地遼日餓暈在了回家的路上,鄰居發現后把他背回了家。
“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哪有這樣的道理讓孩子吃這些苦!”孩子餓暈在路上的事惹惱了吉地哈日的姑媽,她要求吉地哈日必須讓孩子結束學業回家,盡早定親結婚生子。親戚朋友和鄰居也都紛紛勸說吉地哈日夫婦讓孩子回家勞動當幫手,沒必要那么辛苦去縣城讀書。
苦,是真苦,但吉地哈日并沒有動搖初心。他結合自身經歷告訴姑媽:必須改變孩子不讀書、早婚早育和大辦喪事鋪張浪費的陳規陋習,接受系統教育才能改變孩子乃至整個家庭的命運。
就這樣,吉地哈日用75600里接送孩子的路程踐行著自己的初心。2006年,吉地遼日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涼山州民族中學初中部。
行信念:打工可以治標教育才能治本
2006年秋,吉地遼日的弟弟也到了讀書的年齡。為了讓孩子都接受更好的教育,吉地哈日做了一個更大的決定:租下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帶著兩個兒子在西昌求學。
而他自己,依舊沒有停下忙碌的腳步——他順利在西昌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每月有500元的固定收入。
這500元,也是父子三人的全部開支。當時,妻子負責留在老家,種上蔬菜糧食,養上雞羊,為兩個孩子的營養供給當好“后勤”。
這樣的決定和舉動,在當時的布拖可是開了農民進城陪孩子讀書的“先河”。
2008年,三女兒順利考上了西昌的一所小學讀書,吉地哈日又動員妻子到西昌打零工。勤勞的妻子找到一份保潔工作,每月有270元的收入。
吉地遼日所在班級的班主任老師了解到他家的窘境后,主動每月資助他100元生活費,節假日還經常熱情地招呼一家人去家中做客。善良勤奮的吉地遼日也感染了其他老師和同學,紛紛捐款資助,讓他家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
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的吉地遼日把所有的關愛轉化為了學習的動力,成績一年上一個臺階。
2009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涼山州民族中學高中“珍珠計劃”班;2012年,吉地遼日以優異成績考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后,吉地遼日被同濟大學保送到空軍工程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暢游在“浩瀚無邊知識海洋”的他,繼續在校攻讀博士學位。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今年7月,完成博士學業的吉地遼日被分配到某衛星發射中心工作,成為了國家航天科技人才中的一份子。
吉地哈日的小兒子和女兒也相繼大學畢業,全家人通過努力迎來了陽光明媚的日子。
“抓教育就是抓發展,謀教育就是謀未來”。現如今,布拖也迎來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春天,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快速提升,百姓觀念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打工可以治標,教育才能治本。”當這句看似平凡樸實的話從過上現代文明新生活的吉地哈日口中說出時,更顯得擲地有聲。26年來,夫妻倆揣著“知識改變命運”的堅定信念,認定“訂娃娃親、包辦婚姻、大辦喪事等陋習是幸福人生的‘攔路虎’”,闖出了一條開明開放的康莊大道。
以身作則的美好光芒,也照耀感染著更多的百姓:“拋棄陳舊觀念,讓孩子去讀書學習,才是改變人生的最佳路徑”。
(阿力色呷 程志華 郭舒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