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屏山縣人民法院的法官們,沒有因為惡劣的天氣而退縮,反而帶著法律的威嚴和為民的溫情,冒雨上門,成功調解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這場調解不僅展現了法律的公正與威嚴,更融入了“牽牛花理念”,讓當事人在和諧、理解、互助的氛圍中找到了解決糾紛的新途徑。
這起民間借貸糾紛的案件當事人雙方,原本是朋友關系,卻因一筆借款而產生矛盾。被告因為資金周轉困難向原告借款了三萬元,期間被告向原告轉賬還了五千,之后就沒有還了,原告無奈就將被告訴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法官分析案情,了解其中情況,被告聲稱他不只還了五千元。于是,法官驅車前往當事人處,盡管天空下著雨,致使路面可見度較低,但是也不能阻擋我院司法為民的初心。在調解過程中,法官并沒有簡單地以法律條文為依據進行裁決,而是引入了“牽牛花理念”,倡導雙方以理解、溝通、互助的方式解決糾紛。法官首先耐心聽取了雙方的陳述和訴求,雙方就此核對還款賬單,發現確實不只還了五千,原告表示非常歉意,因部分是對方轉給自己愛人的,起訴時未找愛人核對,才造成這樣的誤會。然后法官詳細解釋了法律的相關規定和可能的法律后果。 在法官的引導下,雙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訴求。借款人表達了對出借人理解和感激之情,并承諾在今年十二月之前還清借款,并支付一定的利息作為補償;原告則表示愿意放棄部分利息,并給予被告一定的寬限期。在法官的見證下,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并簽署了調解協議。
這場調解為類似糾紛的解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牽牛花理念所倡導的和諧、理解、互助的價值觀在調解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讓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條文,而是成為了連接人心的橋梁。 屏山縣人民法院的這場雨中調解讓我們看到了法律的溫度和牽牛花的力量。在法律的公正與威嚴之下,通過引入牽牛花理念等人性化的調解方式,可以讓當事人在糾紛解決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關懷。同時,這場調解也提醒我們,在面對糾紛時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性,以理解、溝通、互助的態度尋求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