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日益便捷化,人們通過指尖操作達到零距離溝通互動,社區居民微信就是一個典型的宣傳服務平臺,通過搭建社區居民溝通橋梁,加強居民間聯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然而,社群管理也容易出現疏忽,居民個人信息及隱私意外泄露至群內,這是否造成侵害他人隱私權?
近日,康定法院立案庭速裁團隊接到4起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糾紛。6月15日,某社區工作人員因操作失誤,意外將4名居民個人身份信息及隱私信息發至有近500人的社區微信群內。同為群成員的4名原告認為社區所為對自身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遂訴至法院。
速裁團隊承辦法官受理案件后高度重視并匯報至院黨組,同時多次與原被告雙方進行溝通聯系,詳細了解案件細節與前因后果。起初,4名原告情緒較為激動,要求被告社區進行不合理的賠償。被告社區雖愿意承認自身操作失誤,但雙方未就賠償金額達成一致意見。隨后,院黨組成員、分管副院長李健帶領承辦法官一行轉換思路,采用“背對背”調解方式,讓法官代社區先行道歉,表明愿意進行調解,向原告進行補償這一態度。待原告態度緩和同意調解后,原告速裁團隊法官隨即組織雙方進行調解,承辦法官結合《民法典》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釋法明理,引導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經過法官一行耐心的說服勸導,雙方當事人最終握手言和,達成合理的調解協議并當場履行補償。至此,4起糾紛高效、圓滿化解。該系列案件也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試行以來,康定市法院首例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糾紛案件。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但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公民的個人信息容易遭到“被迫曝光”,隱私權也易被侵犯,公民個人需進一步加強防范意識,保護好個人隱私。同時,承擔有管理責任的社群運營人員也需進一步加強保密意識,規范個人操作行為,切勿因一時“手誤”,造成侵犯他人隱私的嚴重后果。(張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