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民法庭位于川黔交界美麗的赤水河畔,轄“一街兩鎮”,包括古藺醬酒產業園區永樂街道、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紅色古鎮太平鎮,“彝家山寨”石屏鎮,轄區共34個村(社區),12萬余人,鄉村酒業、石材、果業、紅粱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太平人民法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緊扣轄區紅色資源和鄉村產業特色,牢牢把握“黨建帶隊建促審判優服務”的工作思路,以“黨建+鄉村法治”模式,實現黨建工作“軟實力”對法庭審執業務、服務鄉村振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硬支撐”。
黨建引領 培育隊伍新力量 堅持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推動“三化三卡”實質化運行,開展“弘揚長征精神,爭做時代先鋒”“重走長征路”“聽紅軍后代講紅軍故事”等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不斷優化法庭人員配置,目前,太平法庭已配置3名黨員干警,成立太平人民法庭支部,組織崗位技能比拼,設立黨員先鋒崗,積極開展志愿服務,不斷強化法庭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前端治理 探索解紛新路徑 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依托“一鎮一法官”“政法干警駐網格”“瀘法麒麟”志愿服務隊古藺分隊,強化矛盾糾紛排查梳理,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臺賬,深入鄉村一線定紛止爭,促進矛盾糾紛層級化解。聯合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委會,調解委員會、鄉賢、網格員形成“大調解”聯合體,發揮調解指導、聯合調處、訴訟速裁作用,將矛盾糾紛吸附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助力打造“無訟村(社區)”。2022年以來,太平法庭成功調解案件270余件。 提速增效 護航鄉村振興 探索法院速裁和鄉村多元解紛相互融合模式,構建“調確對接+速裁快審+繁案精審”分層遞進解紛新格局。2023年3月,太平人民法庭通過“協同調解+司法確認”模式訴前處理了種植戶拖欠果農工資的案件110余件,讓果農從“討薪難”困境中解脫出來。對涉及農作物、農藥化肥、果苗等農資購銷合同糾紛及拖欠農民勞務報酬的案件、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群體性涉農糾紛,太平法庭發揮以保促調、一案精判訴訟示范效應,并積極貫徹“審執一體化”工作要求,悉心守護農民的“錢袋子”。 延伸服務 搭建司法服務新橋梁 實現訴訟服務更集約、更便民、更高效。推行網上線上掌上全域立案、調解、開庭、送達,實現群眾解紛“零跑腿”。敞開訴訟服務窗口,積極接受群眾咨詢,讓當事人在田間地頭、在工廠、在工地、在路上均能就地接受司法服務,實現村民在家門口“辦事一站式”。 推動普法宣傳常態化。分析轄區案件情況,實地走訪調研,根據各村同類案件高發態勢,定期定村定案開展“巡回+宣講”式普法宣傳,2022年來,太平人民法庭在農閑時間、彝族火把節等時間點,走進鄉村壩壩、鬧市街區、村鎮農舍,開展巡回審理、普法宣講10余次,將公平正義送進大街小巷,送到人民群眾身邊。 持續傳遞司法關愛。2023年4月,太平法庭受理了一起都是聾啞人的離婚糾紛案件,“雙方都是聾啞人,這個案子怎么處理呢?"正在調解員犯難時,太平法庭積極聯系特殊學校老師作為翻譯,妥善處理了該案。2022年來,太平法庭邀請特殊學校老師作為翻譯人員參與調解和庭審5次,積極開展案件回訪,走訪看望留守兒童、獨居老人10余次,無論是在庭審上還是庭審外都始終將"司法為民"理念時刻記在心間、落到實處。 太平人民法庭將緊緊抓住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契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繼承發揚人民司法優良傳統,持續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為轄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優質的司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