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洞砂鍋、兩河桃片、打鐵花…“法治+非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期,兩河鎮創新法治宣傳載體,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普法宣傳的融合發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法治觀念,用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普法宣傳最大化。
一是將非遺文化融入法律明白人隊伍建設。敘永縣吊洞砂鍋博物館位于敘永縣兩河鎮天生橋村65號,龔家祖先帶著燒砂鍋技術來到敘永兩河吊洞一帶,從事砂鍋燒制,沿襲至今已有230余年,屬省級非遺,傳至龔開貴已是第七代。經過法治培訓,龔家父子三人均為法律明白人,三人通過進校園、進景點(沙鍋文化與桃花塢聯界打造)、進餐飲等不定期開展培訓和非遺體驗活動,宣講專利申請與保護、文物保護、民法等方面法律法規,讓群眾在體驗傳統文化、了解非遺、愛上非遺的同時受到法律的熏陶。
二是將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一方面積極組織法律明白人、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活動,在兩河桃片基地、兩河社區實踐工作站設立法律圖書角,在樂郎村法治夜校開展“打鐵花”表演并在活動中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在兩河鎮天生橋村吊洞砂鍋博物館內“法律明白人”實踐工作站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以“兩參觀+兩體驗”的形式為主:參觀“敘永縣吊洞砂鍋博物館”、“兩河吊洞砂鍋遺址(縣級文物保護遺址)”,體驗砂鍋制作、體驗原材料采集,課程采用多樣化互動式教學,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啟發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同時結合學校實際,作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
三是將非遺文化融入法治文藝作品創作。開展法治文化宣傳創作活動,吊洞砂鍋制作的砂鍋件“小手牽大手”在禁毒宣傳活動中給廣大參觀群眾留下深刻印象。兩河桃片宣傳片融合傳統文化、兩河鎮農耕文化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讓該作品接地氣、聚人氣,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
兩河鎮用法治的方式傳承 “非遺文化”,在普法工作中打文化牌,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注入法治文化,兩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切實增強了法治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也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締造了特色法治文化新品牌和非遺傳承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