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7日,是全國第六個“憲法宣傳周”。樂山全域聯動,開展了集中宣傳、法治大講堂直播等形式多樣的憲法宣傳活動,推動憲法更加深入人心。
自“八五”普法啟動實施以來,樂山市各地各部門爭先創新,各出奇招,普法“菜單”全新升級,捧出特色法治大餐,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拓渠道 讓人民群眾與法同行
“婚后首飾屬于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帶著問題,“今日法聲”普法直通車走上街頭,進行法治街訪。
“今日法聲”是今年樂山市沙灣區司法局依托新媒體平臺創新打造的普法宣傳欄目。該欄目以“隨機采訪+普法解析”方式,隨機街訪學生、婦女、執法人員等不同群體,針對群眾關心、困惑的法律問題進行詳細普法解析。
截至目前,“今日法聲”已深入學校、居民小區、村組、企事業單位等,先后拍攝制作完成了《關于防范校園欺凌,聽聽他們怎么說》《一張照片也有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夫妻之間簽訂“忠誠協議”有效嗎?》等普法視頻,拉近了群眾與法律學習的距離。
為了將法治大禮包送達全年齡段的樂山市民,樂山市委依法治市辦聯合峨眉山市、夾江縣、井研縣,組織法律工作者、法學專家、知名年畫家和農民藝術家合編樂山“法治三畫”(即法治漫畫、法治年畫、法治農民畫),用“接地氣”的藝術形式解讀法治精神、歌頌美好生活,實現法治文化和生活藝術的“并軌雙贏”,營造了“出門有法、抬頭見法、說理用法、辦事循法”的法治氛圍。
因地制宜,樂山市司法局普法宣傳科科長魏勝雄介紹,以沐川“習法驛”為代表,樂山在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空間利用時融入法治元素,將法治文化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地方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融合,升級“法治公交”“彝漢雙語法治夜校”“鴿鴿講堂”等全民普法品牌,打造“綠心公園法治驛站”等法治文化地標,一批批具有樂山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隨處可見。
促善治 開拓依法治理新局面
在樂山中心城區有個紅旗小區,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自建房小區。地如其名,經一條狹窄的小巷進入小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面面紅艷艷的旗幟,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讓人想不到這兒曾是環境臟亂差、糾紛頻發的“三無”小區。
改變得益于法治小區建設。市中區牛咡橋社區工作人員黃美潔介紹,小區里老人和外來人口居多,主動參與小區治理的意識不高。法治小區建設開啟后,在改造基礎設施時,小區融合法治元素打造了習法巷、紅旗巷、警示巷等特色小巷,隨后引入“紅色管家”定期入戶開展普法宣傳,引導大家參與小區治理。“三無”小區漸漸變成了今天的法治小區。
“小區是社區治理最基層的單元細胞。“樂山市委依法治市辦秘書科科長武曉杰介紹,除了紅旗小區這樣的老舊小區,其他類型小區的治理難點則集中體現在如何化解業主與物業的矛盾上,需要多部門協作。
比如,犍為縣構建“鎮黨委+社區黨支部+(小區物業+業委會)”三級聯動治理格局,還成立小區法治巡邏隊,設置法治值班室,推動簡單問題當場解決、及時處理,復雜問題由法治值班室協調會同相關單位處置,形成“居民提出訴求、相關單位解答督辦、物業整改落實、業委會全程監督”治理閉環。
在偏遠彝區,的莫鴿鴿創立了“鴿鴿講堂”并組建懂政策、知法律、擅交流的宣講隊伍,采取彝漢雙語脫口秀的方式,為民族地區群眾講法律、送政策、解疑惑、鼓干勁;峨邊彝族自治縣人民調解員耍惹阿覺將彝族傳統“德古”調解深度融入人民調解體系,探索形成國家法律和彝族優秀習俗相融合的“阿覺調解法”,用好“法理情”,確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