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們精心策劃了“四川司法行政人向祖國報告”系列報道,聚焦四川司法行政系統那些努力拼搏、實干奮斗的“追夢人”,通過他們的講述,展現四川省全面依法治省和司法行政工作成效,獻禮新中國75周年華誕。
人物小檔
司法部“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第七屆四川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他立足人民調解,跑遍了8個彝族鄉鎮近50個村莊;他立足社區矯正,積極幫助每一位失足人員回歸社會、回歸家庭;他立足法律援助,奔走多地提供優質法律服務。他就是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魯惹軍光。
一起聆聽魯惹軍光向祖國報告。
追逐法治之光 同鑄美好生活
我是一名來自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司法局的彝族干部。26年來,我始終堅持追逐法治之光,盡心盡力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踐行初心,當好人民群眾的“服務員”
作為人民調解員,我發現婚姻家庭類的糾紛較為突出。
多年前,我縣一對夫妻發生口角后,妻子上吊自殺,女方家族集結了近百人,陸續前往男方家討要說法。
我得知情況后,迅速聯系兩地司法所的同事前往安撫,做好穩控。同時,積極協調雙方德高望重的長者共同參與調解,不敢有一刻懈怠。
經過近8小時的說服教育和以案釋法,反復運用“背靠背”調解方式,做好情理法的綜合運用,雙方終于達成了一致意見,成功避免了一場群體性沖突。
實干擔當,當好強化法治基礎的“趕路人”
作為法律援助工作者,如何讓群眾在需要法律幫助時,能夠找得到、用得上、信得過,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面對峨邊法律服務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我積極尋求市縣司法局的支持,奔走多地尋找優質法律服務資源,成功引進律師事務所2個,執業律師8名,爭取“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師1名、大學生志愿者1名。
我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援助的內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范,在13個鄉鎮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99個村(社區)建立法律援助聯系點,將法律援助向農村進一步延伸。
3年來,縣法律援助中心累計提供法律咨詢服務830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30件,為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300余萬元。特別是看到打工群眾拿回欠薪后,咧開嘴的笑容,我的內心也充滿了喜悅,再次感受到法治的溫度。
崇尚法治,當好德古調解的“領頭雁”
運用彝族習慣法調解糾紛是彝族群眾習慣的糾紛調解方式?!暗鹿拧弊鳛榧抑У念^人,是被彝族群眾認可的權威調解者,在處理群眾矛盾糾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通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德古調解”納入大調解工作體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和一批熱愛彝族傳統文化的同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總結分析民間“德古”在調解糾紛、移風易俗中的優勢、弊端,提出將講政治、講法治、講公平的民間“德古”聘任為人民調解員,讓“德古”調解合情合理更合法。
2015年,峨邊成立了“德古”協會,制定出臺協會章程和管理辦法,試行聘任制,讓民間“德古”從“游擊隊”變為“正規軍”;同時加強培訓,讓民間“德古”從“業余隊”變為“專業隊”;重視培育“文明風”,讓民間“德古”從“依風俗”變為“講法理”,有效推動了“德古”調解走向規范化、法治化、現代化。
在新中國75周年華誕之際,我特此向祖國報告: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更大的決心、更足的干勁、更新的舉措,當好服務員、趕路人、領頭雁,為奮力推進民族地區司法行政工作高質量發展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