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瀘縣結合永川區、江津區兩地接邊地區人民調解工作實際,著力從“聯建、聯防、聯調、聯動”四個方面探索推進“四聯”調解工作機制,實現信息共通、資源共享、糾紛共調,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邊界矛盾糾紛的發生,把邊界矛盾糾紛化解在邊界、解決在萌芽,實現邊界地區的長期和諧穩定。
一是搭建糾紛聯防聯調平臺。瀘縣與永川區、江津區兩地接邊鎮和接邊村分別設立聯合調委會6個,聯合調委會設雙主任,由兩地分管政法工作領導擔任,主要負責研究、部署和推動川渝邊界矛盾糾紛聯防聯調工作的全面開展,開展邊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分析研判,隨時溝通雙邊情況,向上一級聯防聯調組織移交案件、匯報工作。同時,瀘縣深入推進“一站式”解紛平臺,通過矛盾糾紛線上線下受理、分流、調處、反饋等流程,實現矛盾糾紛全量匯聚、矛盾化解全鏈閉環、矛盾風險全程可控,有效提升了矛盾糾紛化解效能。
二是推動邊界糾紛聯合防范。由聯合調委會主任牽頭,充分調動職能部門、鎮村干部、調解員、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等力量資源,以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專項活動為抓手,落實接邊村每周一次、接邊鎮每半月一次的矛盾糾紛排查機制。同時,加強重點時段、重點人員和重點區域的排查,2024年至今,共開展邊界矛盾糾紛排查54次,排查發現邊界矛盾糾紛35件,糾紛排查結果全部錄入“一站式”解紛平臺。邊界兩地職能部門在趕集日開展聯合宣傳16場次,舉辦法治講堂2次,增強了群眾的法治意識。
三是實施邊界糾紛聯合調處。針對排查出的邊界矛盾糾紛,由調委會主任牽頭,參與排查的相關人員共同對糾紛進行分析研判,劃分為“紅橙黃藍”四個等級,采取分級包案化解。2024年至今,聯合調解的28件矛盾糾紛均研判為藍色就地化解,調解成功率100%。對調解成功符合司法確認的案件,引導當事人在一個月內到人民法院(法庭)申請司法確認,賦予調解協議強制執行力。瀘縣充分整合縣鎮村三級調解專家庫資源,當事人和調委會可以采取“實時+預約”的方式申請專家庫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指導和參與調解。
四是構建調解工作聯動機制。瀘縣積極推進川渝邊界融合發展,接邊鎮和接邊村每年輪流召開1次川渝邊界聯防聯調聯席會議,通報邊界兩地治安形勢,研究邊界兩地矛盾糾紛情況,及時化解邊界矛盾糾紛或隱患,隨時溝通雙邊情況。每年輪流組織專題集中培訓,采取以會代訓、模擬調解、案卷分析等多種方式,組織調解工作管理指導人員、調解業務骨干進行交流學習。同時,邊界兩地各明確1名聯絡員,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暢通信息溝通渠道,實現接邊地區調解工作跨區域協作線上線下常態聯動和快速反應,提升跨區域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