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瀘州市金融糾紛訴調對接工作推進會暨2020年度金融糾紛人民調解員培訓會成功舉行

        來源:瀘州市司法局 作者:楊榮平 發布時間:2020-05-30 16:45:30

        5月29日上午,由瀘州仲裁委員會主辦的瀘州市金融糾紛訴調對接工作推進會,瀘州市金融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2020年度人民調解員培訓會在瀘州酒城賓館會議室成功舉行。會議由瀘州仲裁委員會秘書長王敏主持,市委政法委副書記代鴻賓、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張明勇、市司法局副局長蘇世毅、人行瀘州中支副行長劉偉宏、瀘州銀保監分局副局長王勇以及市金融工作局主任周紅劍出席會議并講話,江陽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委方強、人行瀘州中支信貸科副科長王然、瀘州仲裁委員會金融專家顧問郭正林分別作培訓講課。上述單位相關人員及市、區兩級人民法院相關庭室人員,金融調委會人民調解員等共200余人參加會議。

        微信圖片_20200530164455.jpg

        微信圖片_20200530164500.jpg

        推進會上,代鴻賓副書記強調,做好全市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要深刻認識到其在優化資源利用、滿足人民群眾對糾紛化解多元需求、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維護社會穩定以及創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健全和完善多元化解工作機制和體系,夯實基礎,推進金融糾紛多元對接工作。

        張明勇副院長指出,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實現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治理的強大動力,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舉措。要認真落實化解金融糾紛的主體責任、訴調對接的推動責任和指導責任,法院與金融調委會在推進訴調對接關系良性互動的同時,加強組織領導、督促指導,進一步硬化考核,共同完善訴調對接平臺和機制建設。

        蘇世毅副局長提出,金融調委會的成立,有利于完善訴訟與人民調解之間的銜接機制,要增強聯動,充分發揮金融糾紛調解工作在糾紛多元化解、推動案源分流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金融糾紛調解工作在公共法律服務、維護社會穩定中的責任擔當。

        劉偉宏副行長講到,銀行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金融調解委員會的成立對化解銀行業消費者投訴及金融糾紛具有積極作用,金融機構將積極參與,并盡力保障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

        王勇副局長表示,將大力支持金融糾紛調解對接工作,暢通各金融機構與金融調委會的對接通道,共同推進金融調解工作。

        周紅劍主任從推進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角度出發,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場穩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對金融調委會發揮的暢通金融消費者權利救濟渠道、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職能予以肯定。

        微信圖片_20200530164503.jpg

        培訓會上,方強專委結合豐富的工作經驗,對金融糾紛調解規范、方法與技巧等方面進行了精彩的演講,金融調解員均表示從中獲益匪淺,對以后開展調解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微信圖片_20200530164507.jpg

        王然副科長從金融機構的專業角度,對利率政策相關專業知識進行介紹,細致地梳理了利率的基本概念、民間借貸利率以及利率的市場化進程,并對新公布的利率LPR的改革情況進行了分享。

        微信圖片_20200530164510.jpg

        郭正林同志在對人民調解制度、人民調解員要求及調解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等進行簡要介紹的基礎上,結合金融調解工作實際,著力于金融糾紛調解實務,著重對金融糾紛調解流程、訴調對接及與銀保監對接操作實務進行了講授,同時對金融調解糾紛中可能涉及的專業術語等作了介紹。

        成立金融調委會是創新之舉,對引導矛盾糾紛繁簡分流、推進訴源治理工作、發揮專業優勢切實化解矛盾糾紛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本次會議,大家對金融糾紛調解的開展情況和實務對接流程都有了更深層的了解。金融調委會將認真貫徹落實多元化解糾紛機制建設的精神,加強落實,穩步推進訴調對接、銀行業投訴與金融對接工作,建立長效銜接機制,切實發揮專業優勢,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社會穩定、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楊榮平)


        責任編輯:趙興宇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川市| 绥中县| 萍乡市| 汕尾市| 石渠县| 东丰县| 崇文区| 老河口市| 蚌埠市| 哈密市| 海门市| 开阳县| 唐海县| 泌阳县| 武鸣县| 吴旗县| 察雅县| 江华| 舟曲县| 库尔勒市| 渭南市| 同仁县| 凤山县| 绵竹市| 谷城县| 鹤山市| 敖汉旗| 维西| 赫章县| 梁山县| 花莲市| 南溪县| 枞阳县| 延安市| 罗山县| 金昌市| 安新县| 海宁市| 万源市| 神木县|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