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民生之事,看似細微瑣碎,實則是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石。年輕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生力軍,肩負著為人民服務、為國家謀發展的重任,辦好民生實事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成長之梯、成才之道。
辦好民生實事,“身入”基層是前提。基層是一本厚重的“無字之書”,里面寫滿了群眾的急難愁盼。坐在辦公室里,看到的都是抽象的數據和報告,面對的往往是無解的難題;而深入到群眾中間,在家長里短的交流中、在田間地頭的勞作里,那些隱藏在群眾“皺眉頭”背后的真問題便會浮出水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像黃文秀一樣,主動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與群眾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了解群眾的需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年輕干部只有真正走進基層,才能為辦好民生實事找準方向。
“心至”群眾是關鍵。“田坎干部”“板凳夜話”,這些看似簡單的形式,背后蘊含的是以心換心的深刻內涵。年輕干部不能擺架子、搞形式,而要以平等的姿態與群眾交流,用心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不顧自己身患重病,深入到群眾中,與他們一同治理風沙、內澇和鹽堿地,用自己的真心換來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只有真正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和擁護,讓民生實事更有溫度。
“實干”見效是根本。民生實事,重在一個“實”字,成在一個“干”字。年輕干部對群眾的期盼要“時時放心不下”,對認準的問題要“事事緊抓不放”。脫貧攻堅戰場上,無數年輕干部以釘釘子精神,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一個堡壘一個堡壘地攻克,最終實現了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變成了“幸福賬單”。“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年輕干部要以實干為筆,以擔當為墨,書寫民生實事的精彩答卷。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成林”。基層是年輕干部成長的沃土,只有將根深深扎進這片土地,以赤誠之心感知民生脈動,以務實之舉澆灌幸福之花,才能讓青春在為民服務的廣闊天地中綻放光彩。年輕干部要牢記初心使命,在基層的磨礪中不斷成長,讓民生實事在基層落地開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